熱門搜索:
營養飲食 食物相克 食物熱量

骨質軟化症與佝僂...(骨質軟化症與佝僂... )

別名:
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
傳染性:
無傳染性
治愈率:
40%
多發人群:
兒童
發病部位:
關節
典型症狀:
疼痛 骨痛 關節痛 蛙狀腹 嬰兒出牙延遲
並發症:
是否醫保:
掛號科室:
骨科
治療方法:
西藥

骨質軟化症與佝僂...是怎麼回事?

  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病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骨的礦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從基礎的軟骨細胞、骨基質形成,原料鈣、磷、鎂的供應到局部內環境的穩定,激素如甲狀旁腺激素(PTH)、l,25-(OH)2D3、降鈣素(CT)的調控,任一環節出現故障都可影響骨的礦化而導致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

  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病的病因很多,20世紀70年代以前相當多數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中仍以維生素D缺乏為主要原因。近年隨著人民營養狀況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對該病認識的提高及防治,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和骨軟化症明顯減少,而遺傳性、代謝性缺陷所致的佝僂病和骨軟化症將成為更重要的原因。隨著檢驗技術提高和分子生物學的應用,後者可能成為今後研究的主攻方向。由於佝僂病和骨軟化症病因多而複雜,導致佝僂病和骨軟化症可能同時有多種因素的作用,因此各書對於佝僂病和骨軟化症的病因和分類較為混亂,本文歸納成4類。

  本病的特征是新形成的骨基質不能以正常的方式進行礦化。骨的礦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到鈣、磷代謝,成骨細胞功能及礦化部位的酸堿環境等許多因素。引起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對機體鈣、磷代謝起重要作用,能促進小腸對鈣、磷的吸收,增加腎小管對鈣、磷的回吸收;刺激骨鈣的回吸收;在PTH的協同作用下,動員骨鹽的溶解;維持鈣、磷在血液中的正常濃度,有利於骨質中骨鹽的沉著,促進新骨形成。因此,維生素D缺乏及代謝障礙是引起佝僂病及骨質軟化症的重要原因。引起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

  (1)日照不足:

據估計,人暴露在日光下,每平方厘米的皮膚每小時可產生6 U維生素 D3,正常日照每天可產生維生素 D 310~100ng,如有充足的鈣、磷飲食,足以防止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的發生,但許多因素可以影響日照量和紫外線的吸收,如季節、溫度、空氣汙染等。季節可明顯影響日照量和維生素 D的產生,在冬、春季由於日光照射量的降低,25-(OH)D3水平與環境氣溫的關係大於平均每天日光照射,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煙霧、煤炭粉塵的汙染進一步降低了有用的紫外線光,事實上,佝僂病可能是空氣汙染性疾病的第一個例子。再者,皮膚色素、服裝傳統習慣、戶外活動減少也是導致日光照射減少的重要原因。皮膚色素增深可導致紫外線吸收的減少,寒冷地區或赤道附近為避免寒冷或炎熱日光照射包裹嬰兒過嚴,亞洲姑娘和婦女習慣呆在屋裏、穿傳統服裝和閨房中窗簾緊閉的習慣均可使母親及孩子日光照射不足。近年來日益擁擠的城市,樓房密集,樓層迅速增高,街道日照逐步減少,人們緊張工作,戶外活動減少,特別是不少老年人壽命延長和體內代謝衰減,行動不便使外出活動更少,這些均導致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出現佝僂病和骨軟化或亞臨床型的骨質軟化症。

  (2)攝入不足:

在美國一些兒童吃素食導致佝僂病已有報告。還有一些地區的麵粉中含有較高量的植酸鹽和木質素,植酸鹽可結合鈣、鋅,增加其排泄,木質素可和膽酸形成複合物,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均可導致佝僂病。

  (3)胃腸道病變及術後常伴有維生素D的吸收不良;

膽道疾病如膽汁性肝硬化,膽道梗阻影響脂肪的吸收,也影響脂溶性維生素D的吸收;胰腺功能不良也可引起維生素D吸收減少。

  (4)吸收不良:

目前導致維生素D缺乏的許多原因是小腸、肝膽功能紊亂,胰腺疾患伴腸吸收障礙。患吸收障礙綜合征時,維生素D丟失不僅僅包括口服給予的維生素D,而且還有內源性產物。這些紊亂包括:胃切除術後、小腸切除或旁路吻合、克羅恩病、麵筋不應症、區域性腸炎、憩室多發性營養不良、停滯(盲)環綜合征、硬皮病、胰腺外分泌不足、胰管黏稠物阻塞症、慢性脂肪瀉、膽道阻塞、肝管外膽管阻塞、先天性膽管閉鎖等。英國一報告,25%小腸旁路手術病人有骨軟化的組織學證據,並有25-(0H)D3水平降低,但骨軟化的X線表現不太常見。骨質軟化症也是部分胃切除(通常是畢式Ⅱ型)的手術並發症之一,但報告的骨病發生率差別很大。Edd比較胃切除術後和消化性潰瘍而未手術病人的放射學檢查,顯示前組在胸、腰椎骨礦化上有明顯病變,有5.8%發生病理性骨折。以前研究多數認為在胃腸營養障礙和肝膽疾患時,維生素D缺乏的一個重要共同特性是幹擾了25-(0H)D3的腸肝循環,但Clement等最近研究顯示25-(OH)D3的腸肝循環是微不足道的,因此25-(OH)D3的腸肝循環對維生素D缺乏究竟負有多大責任,目前尚無統一說法。對維生素D的吸收,膽鹽是必須的,膽道阻塞如先天性膽管閉鎖、肝管外膽管阻塞等均有維生素D水平降低。胰腺疾患伴吸收障礙的骨軟化發生率不是很多,25-(OH)D3水平也有差異,但它們可有明顯低血鈣伴繼發甲旁亢。總之,胃腸、肝膽疾患引起的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常常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除維生素D吸收障礙外,常同時伴有鈣、磷、鎂的吸收不良,加之日光照射減少,慢性腹瀉致全身營養不良,均可影響維生素D水平和骨的礦化。還有藥物消膽胺可在腸道結合膽酸,增加骨軟化的危險性,甚至超過了它治療的原發病。

  (5)維生素D需要量增加造成相對缺乏

早婚多產的婦女在妊娠末期和哺乳期發生骨質軟化症並不少見,特別是亞洲地區。這可能和該地區的多子多福的傳統,妊娠末期和哺乳期足不出戶,門窗緊閉的風俗習慣有關。而妊娠和哺乳使母體需鈣量又大大增加,初生嬰兒的骨骼約含鈣23g、磷14g,這些礦物質大部分是在妊娠末期從母體獲得,哺乳期婦女每天要付出300~500mg鈣,如果這時母體沒有較多量的維生素D合成和足夠量的鈣補充,就很容易導致骨質軟化症。嬰兒,特別是早產兒也是維生素D需要量增加時期,除人工喂養的嬰兒因攝入牛奶鈣磷比例失調易患佝僂病外,近期研究顯示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僅40~50U/L,水溶性維生素D硫酸鹽活性也僅1%~5%,不能預防佝僂病的發生。再者青春期(11~17歲)骨骼發育旺盛,血漿25-(0H)D3平又偏低,而這一時期常常忽略了維生素D的補充,是遲發型佝僂病的重要原因。

  2.維生素D代謝缺陷

這一類疾患主要發病機製不是由於母體維生素D缺乏,而是由於母體維生素D轉變為活性維生素D過程中的代謝障礙。原因有多種,有先天遺傳缺陷、後天獲得性疾患和藥物等導致1,25-(OH)2D3的合成減少,及靶器官受體缺陷所引起的一係列損害。許多病理機製還不十分清楚,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這一類疾患將成為人們研究的主要對象。

  肝髒25-(OH)D3生成減少:25-(OH)D3的減少可直接導致1,25-(OH)2D3合成減少而引起佝僂病和骨軟化。25-(OH)D3減少的原因,一個是由於母體維生素D的缺乏,屬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在前麵已經討論了;第二個是由於母體維生素D2和D3轉化成25-(0H)D3水平降低。肝髒是維生素D進行25位羥化的主要場所,在各種肝病時,包括嚴重的慢性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均可導致25-(OH)D3生成減少和1,25-(OH)2D3水平降低,影響骨礦化。這種情況所致的骨病也稱“肝性骨營養不良”。許多病人雖無症狀,但組織學發現有骨質疏鬆和骨軟化。如前所述,肝、膽疾患常易導致膽汁淤積,膽鹽減少,也可致維生素D吸收不良,而且肝病時蛋白合成障礙,維生素D和活性維生素D的結合蛋白減少也影響其轉運功能。藥物消膽胺可與內源性的25-(OH)D3結合,加重血中25-(0H)D3減少。因此肝髒疾患時的骨軟化症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Iong等發現雖然在大多數未治療的肝病患者25-(0H)D3水平可明顯降低,但如果有充足的紫外線照射,其水平將是正常的。類似的情況也可出現在早產兒,特別是低體重未成熟兒,其出生體重常小於1000g,妊娠月數小於28周。由於肝25羥化功能還不成熟,導致血中25-(OH)D3濃度降低,骨病常在出生後12周出現,可通過給予維生素D預防和治療。

  3.磷的代謝障礙

磷是重要的骨鹽成分,80%~85%體內的磷沉積在骨骼,與鈣結合成羥基磷灰石結晶。磷的缺乏(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及代謝障礙也是引起佝僂病及骨質軟化症的重要原因。遺傳因素如X伴性抗維生素D低血磷性佝僂病(為X伴性顯性遺傳病)或繼發於其他病變如腫瘤等也可引起低磷血症。

  (1)抗癲癇藥所致的佝僂病和骨軟化症

  自1965年Wright第1次提出抗癲癇藥治療的病人血堿性磷酸酶增高以來,抗癲癇類藥可致佝僂病和骨軟化症已是眾所周知,但發生率報告各異,多數在15%~20%。這類藥主要有苯妥英鈉和苯巴比妥,已證實撲癇酮、苯丁酰脲治療的病人也有25-(0H)D3的水平降低,乙酰唑胺、格魯米特(導眠能)可誘發骨軟化的加重。發生佝僂病和骨軟化的機製未完全明確,但多數人認為:

①該類藥可誘發肝髒微粒體混合氧化酶係統,加速維生素D3、25-(0H)D3和l,25-(OH)2D3的代謝。近年還有人認為1,25-(OH)2D3的降低是由於該藥致肝細胞滑麵內質網增生和維生素D代謝分流,活性的代謝產物生成減少。

②該類藥可使肝25-羥化酶活性降低。

③苯妥英鈉可降低腸鈣吸收並使維生素D依賴鈣結合蛋白的活性下降,苯妥英鈉是導致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最重要的一個藥物。

④由於觀察到維生素D缺乏的水平與骨軟化的程度並非一致,故有人認為該類藥除導致活性維生素D減少外,還可部分抑製骨和腸對活性維生素D產物的反應,並一致認為該類藥治療的劑量和療程與佝僂病和骨軟化症的病變程度有直接的關係。該類藥引起骨病變的表現和X線征象無特異性。

  該骨病通過給予維生素D 5000~10000U/周或25-(OH)D3 20ng/d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它可改善生化和X線征象異常及減少骨折發生率。引進新型的抗癲癇藥carbame-cepime和valproic acid的衍生物如dpakote可能將替代苯妥英鈉和苯巴比妥,但這些新藥是否導致骨質軟化症和佝僂病還需再觀察。應定期檢查服藥者血尿鈣,因低血鈣可加重癲癇發作,反過來又增加抗癲癇藥物劑量,從而進一步加重骨損害。

  (2)遺傳性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

它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因先天性腎1α-羥化酶缺陷,導致體內25(OH)D3不能轉變為1,25-(OH)2D3,使骨礦化障礙,因此又稱假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Ⅰ型。本病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起病於出生後3~12月,也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和在兒童後期發病的報告,提示本病遺傳的異質性。表現為低血鈣、低血磷、堿性磷酸酶增高,常繼發甲旁亢。佝僂病的骨病變可能是嚴重的或迅速進展的,常有永久性恒齒釉質發育不全和氨基酸尿。血中25-(OH)D3水平增高或正常,1,25-(OH)2D3濃度甚低。

  (3)慢性腎髒疾患所致佝僂病和骨軟化症(腎性骨病):

又稱腎性骨營養不良,它既是佝僂病和骨軟化症的一個重要病因,又是有其特征性表現和組織學改變的一組疾患。臨床主要以鈣、磷代謝障礙,代謝性酸中毒,1,25-(OH)2D3減少,繼發性甲旁亢等引起的骨病變為特征。該病主要由各種慢性腎髒疾患引起,包括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結石、腎結核、尿路梗阻等。發病機製目前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主要是由於慢性腎髒疾患導致腎單位(或稱腎細胞團)的減少,損害了腎髒1α-羥化酶的活性,使25-(OH)2D3轉變為1,25-(0H)2D3減少,引起骨的礦化紊亂。

②近來有研究表明腎實質細胞內磷瀦留也是影響腎組織活化25-(OH)D3的主要因素之一,慢性腎衰引起高磷血症可進一步抑製1α-羥化酶,幹擾PTH、1,25-(OH)2D3在骨中的協同作用,抑製PTH介導的升血鈣作用,使腸鈣吸收減少,血鈣水平下降。

③低血鈣、高血磷、1,25-(OH)2D3的減少均可導致PTH分泌增加和繼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1,25-(OH)2D3水平降低與甲狀旁腺受體結合量減少,對PTH的抑製作用減弱,腎衰時PTH分解、排泄減少,也使PIH水平增高,所以引起的骨吸收增加、纖維囊性骨炎等繼發甲旁亢性骨病變,要比其他類型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普遍和嚴重得多。

④慢性腎衰時代謝性酸中毒,體液中H 蓄積,骨的重碳酸鈣也被緩衝,使骨在參與調節酸堿平衡中丟失了大量鈣質,而且礦化部位pH<7.6時,礦化則受抑製;酸中毒可妨礙1α-羥化酶活性,使1,25-(OH)2D3生成速度減慢,並影響靶細胞對激素維生素D的敏感性;酸中毒還可興奮PTH,使骨吸收增加。

  總之,各種因素複雜作用的結果導致了一係列骨病變。其組織學特征不但有激素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僂病和骨軟化的改變;有繼發甲旁亢所致的骨質疏鬆、骨吸收增加,甚至纖維囊性骨炎的表現;還有因高血磷、鈣、磷乘積增高引起的骨硬化和軟組織鈣化。故X線表現是這三者的混合存在,但在不同病人可能某一方麵更明顯。尿毒症性骨病的兒童,可能由於骨正處在生長時期,維生素D和鈣的需求量較大,佝僂病表現更明顯並伴身高增長受阻。X線表麵有骨軟化改變,又有骨硬化征象,是腎性骨病的特點,可表現為區域性骨密度增加,多位於脊柱軟骨板下、骨盆和長骨的骨皮質中;而鬆質骨骨小梁可呈骨軟化表現,透亮度降低、模糊不清、骨結構似毛玻璃狀。脊椎骨椎體呈特征性的夾心板樣改變—上、下兩層密度增高,中間1/3密度減低,多見於腰椎,還可有不同程度的骨膜下骨吸收的表現。生化指標改變可見血鈣降低、血磷增高,堿性磷酸酶增高,尿羥脯氨酸增高,25-(0H)D3水平正常,1,25-(OH)2D3水平明顯降低。臨床表現依據病因、病人的年齡、原發病的輕重和飲食中Ca、P、蛋白質含量及有無治療、治療形式的不同可有很大變化,與X線征象和實驗室檢查無很好的相關性。透析和腎移植時未及時補足鈣或維生素D都可醫源性增加骨軟化和佝僂病的病變程度,腎移植、腎病綜合征或免疫性疾病時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也導致骨礦含量進一步下降,可出現類固醇相關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4)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及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

已有不少研究論述了PTH對維生素D的重要作用,PTH可直接作用於腎細胞,使lα-羥化酶活性增強,促進l,25-(OH)2D3的合成。可以料想,在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和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時均伴有維生素D代謝異常,而且在臨床病例中已得到證實。檢查這樣的病人,確有1,25-(OH)2D3的水平降低,而25-(0H)D3水平是正常的,揭示25-(0H)D3轉化為1,25-(0H)2D3的過程受損。在治療中也顯示,如用維生素D和25-(0H)D3,則需較大藥理劑量才能糾正低血鈣,而生理劑量的l,25-(0H)2D3就能獲得類似的反應。同樣,在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和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時的高血磷對活性維生素D的產生也有毒性作用。但在該類疾患時由於血漿內的水平降低或PTH水平雖正常,但骨對其無反應,使骨細胞活性下降,極少有骨基質建造,故骨礦化缺陷不常見。在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病人中,其中一型為腎反應骨無反應型,易誤診為骨質軟化症。因該型骨細胞對PTH無反應,PTH不能動員骨鹽溶解以維持正常血鈣水平,低血鈣導致繼發甲旁亢,而腎小管對PTH有反應,使腎重吸收磷減少,丟失大量磷酸鹽。結果病人有手足搐搦,低血鈣、低血磷、尿鈣不高、尿磷增多,但血堿性磷酸酶正常,PTH高值,X線片示骨密度正常或增高。

  特發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病人易患慢性真菌感染,此時常用的酮康唑可抑製1,25-(OH)2D3的合成,長期使用需要增加維生素D的劑量。

  (5)遺傳性維生素D抵抗性佝僂病:

又稱維生素D依賴型佝僂病Ⅱ型或假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Ⅱ型。因臨床特征和遺傳特性與Ⅰ型類似,過去一直認為是一種疾病的不同類型。後來發現該病人血中1,25在-(0H)2D3不但不低,反而顯著增高;活性也正常,但不能發揮抗佝僂病作用。給予大劑量維生素D治療,療效不佳,顯示本病並非激素缺乏和激素本身的異常,而是靶器官對1,25-(0H)2D3的抵抗或稱不敏感。病因可能是由於遺傳因素所致阿法骨化醇受體或受體後水平上存在著多種異常,遺傳特性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有家族傾向。最近從這些病人取細胞培養研究顯示其1,25-(0H)2D3受體的一係列功能缺陷,還有研究證實有的患者缺乏1,25-(0H)2D3受體或存在著受體聯接1,25-(0H)2D3的缺陷,Hughes等報告在兩個遺傳性維生素D抵抗性佝僂病家族中的一個顯示維生素D受體對DNA的結合異常,證實是維生素D受體基因的點突變所致患者多於生後一年內發病,也有延遲出現者。表現為進行性佝僂病骨改變,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並且半數以上病人伴有先天性脫發症,因對維生素D激素不應,免疫功能受影響,易發生各種感染和皮膚真菌感染。生化指標同依賴性佝僂病Ⅰ型,並可有PTH增加,血25-(0H)D3正常或稍增,1,25-(0H)2D3顯著增高,而24,25-(OH)2D3減少。

  4.酸中毒

引起酸中毒的原因有很多,長期慢性酸中毒常見的原因有尿毒症及各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管酸中毒。腎小管酸中毒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腎小管酸中毒如Debre-DeToni-Fanconi綜合征、Lignac-Fanconi綜合征、Love's綜合征等。繼發性腎小管酸中毒主要繼發於各種慢性疾病,如慢性腎盂腎炎、舍格倫綜合征,係統性紅斑狼瘡,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腎小管酸中毒時腎小管不能正常交換氫離子,碳酸鹽喪失,引起低鈉、低鉀性酸中毒並伴有尿液堿化,可導致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的發生。

  5.骨礦化部位的礦物質缺乏 

在骨生長礦化和再建中,激素維生素D和PTH始終起著重要作用。它們的作用是使機體保持一個正常鈣、磷、鎂濃度的礦化環境,維持骨充足的礦物質供應,以滿足各方麵需要和骨的健康生長、礦化和再建。如果由於多種原因導致機體攝入鈣、磷、鎂等礦化物質不足或從腸、腎大量丟失,即使維生素D和PTH正常,也會出現骨代謝異常或礦化障礙,而導致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病。

  (1)鈣缺乏綜合征:

鈣是構成骨骼最重要的礦物質元素,骨鈣量占人體總鈣量的99%。從胎兒骨生成到成年人骨再建,每天都要消耗一定量的鈣,但在不同生理狀態需要量不同。兒童平均每天需鈣量為240~900mg,成人約為360~500mg,妊娠和哺乳期需鈣量至少增加一倍。因此,一般說任何原因引起的鈣攝人不足或腸鈣、尿鈣丟失過多都會影響到骨發育和再建,導致礦化不良。但由於機體自身調節,包括三大趨鈣激素的調整,常可使血鈣,特別是離子鈣的調整。代謝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出現明顯低血鈣和嚴重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但在下述三種情況可出現伴高血漿水平1,25-(OH)2D3的鈣缺乏性佝僂病。

  ①幸存很少的早產兒骨生長迅速,需鈣量大大超過由腸道供給的鈣,少數人認為是腸鈣吸收對1,25-(OH)2D3無反應。

  ②佝僂病發生在生長迅速的青春期,而攝入飲食中的鈣是低的(如非洲的Bantu兒童)。在這組患者中代償性增加了血中PTH和1,25-(OH)2D3,使血鈣保持正常。

  ③在低鈣飲食攝入的同時,伴有高量氟的攝入(高氟區),可使血鈣降低,出現部分性骨軟化,並繼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2)慢性低磷血症:

有學者提出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從生化特征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低鈣性佝僂病,以低血鈣為特點,有的也可伴有低血磷;另一類為低磷性佝僂病,血鈣正常或輕度減低,後者用鈣劑和維生素D治療,療效不佳,有時需要大劑量的維生素D,故也稱低血磷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由此可見,磷在代謝性骨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磷可促進骨基質合成和骨礦物質的沉積,促進骨形成。磷對骨調節也有影響,組織培養顯示減少培養液中磷酸鹽的濃度就會促進骨吸收,增加磷酸鹽的濃度,則抑製骨吸收;磷酸鹽的減少還會導致骨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異常。磷酸鹽的缺乏可患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但也有血磷低骨病變不明顯者,因此,低血磷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的發病機製可能是多方麵的,可能也有維生素D活性缺陷。導致慢性低磷血症的原因很多:如X連鎖家族性低磷血症和其他形式的先天性低磷血症、腎小管酸中毒、範可尼綜合征和Wilson病、Lowe綜合征等一些全身代謝性疾病,瘤源性骨質軟化症及大量服用氫氧化鋁凝膠、血透時用低磷溶液或長期給予靜脈營養,均可使大量磷丟失或攝入不足。低磷性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的最重要特征是:低血磷顯著,血鈣正常或降低,並有明顯的肌無力。有的患者骨病不明顯,也可有嚴重的肌無力,使其活動受限。病人上肢無力抬高,不能梳理頭發;下肢無力,下蹲後不能獨立自行站起,步態蹣跚或呈鴨步,不能較長距離行走。磷缺乏嚴重還可影響細胞能量代謝,導致肌細胞、白細胞、紅細胞的功能減退,產生厭食、呼吸功能減退、心動過速、遊走性周身疼痛等。但應注意血磷的降低有時並不完全與骨病變的程度一致,在低血磷性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者,單純補磷不給維生素D並不能有效地改善骨病變。

  (3)X連鎖家族性低磷血症:

又稱遺傳性或家族性低血磷性維生素D抵抗性佝僂病(VDRR)、X連鎖家族性遺傳性佝僂病或骨質軟化症,這種先天性疾病多數是X性連鎖顯性遺傳,有家族史,但也有散發形式和X性連鎖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的報道。病變主要是由於腎近端小管對磷的重吸收障礙和腸道對磷的吸收減少,導致血磷降低而引起佝僂病的骨改變。但腎和腸丟失磷機製不清,可能與膜的磷轉運異常有關。有人認為腎和腸的磷運轉蛋白可能受同一基因位點密碼的控製,此基因的缺陷使磷運轉蛋白異常,尿磷丟失過多,腸磷吸收減少,造成不易糾正的低血磷。最近Harriet等發現患該疾患的小鼠有染色體上的Hyp突變,腎近端小管刷狀緣上高親和力,低容量的Na-P共轉運體(Na-P cotransport)及其mRNA明顯減少。而Hyp位點的基因表達產物就可能調控Na-P的基因表達,降低其轉錄或增加轉錄產物的破壞,最終使Na-P減少,導致腎小管對磷的重吸收減少,還發現該病人血漿25-(0H)D3和iPTH均正常,而1,25-(OH)2D3濃度降低,故認為該病的原因可能還有腎1α-羥化酶的反應缺陷,鈣三醇合成受損。發病年齡從出生後6個月到老年,表現程度可有很大差別。多數在兒童期間有明顯表現,隨著生長板的閉合,其症狀可能緩解,但到老年常見症狀複發。成年發病者較輕,或無症狀,但有持續骨軟化的組織學證據。男性骨病變程度多較重,部分女性患者可僅有低磷血症。典型表現為身材矮小,下肢彎曲畸形,骨齡延遲,可有肌無力和肌張力減低,佝僂病骨病變。本病遺傳異質性是明顯的,兒童可有顱骨融合,少數人有神經源性耳聾。X線征象特征基本同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和骨質軟化症,但一些X線征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可有骨礦含量增加的表現,盡管礦化是缺乏的,但大量類骨質聚集可導致硬化性紊亂。特別是中軸骨、骨盆多處鈣化可累及腰、骶、尾椎韌帶,在肌肉韌帶附著處可有新骨形成。生化檢查示血鈣正常,尿磷增加,堿性磷酸酶正常或增高,無氨基酸尿。

  (4)腎小管的損害嚴重的腎小管損害可導致佝僂病和骨軟化症:

它雖然也屬腎性骨病的範疇,但又與腎小球性骨病(或稱尿毒症性骨病)有明顯不同的特征。它與腎功能衰竭的程度不平行,在腎功能良好的情況下,就可出現明顯的骨病。生化特點也是伴有明顯的低血磷、腎丟磷,而血鈣正常或僅輕度降低,AKP增高。骨病變表現各異,嚴重患者從兒童期就可出現明顯的佝僂病性骨病,輕度損害者到成年才表現骨軟化,也可繼發甲旁亢,出現明顯的骨質脫鈣、骨質疏鬆或纖維囊性骨炎、骨畸形及病理性骨折。其他表現為腎小管酸中毒,可有高氯性酸中毒、低血鉀、肌無力和四肢軟癱,近曲小管功能障礙可伴有氨基酸尿、糖尿、磷酸尿和多尿,有的還可有高尿鈣、腎結石和蛋白尿,最後導致腎功能衰竭。

  造成腎小管損害的原因很多,有原發性腎小管本身的損害,如原發性腎小管酸中毒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發病機製為遠曲小管、集合管主動泌H 能力下降或近曲小管回吸收HC03-障礙。還有範可尼綜合征,也是一先天性腎小管功能缺陷,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主要累及近曲小管,導致腎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出現氨基酸尿(伴有或不伴有胱氨酸尿)、糖尿、磷酸尿、尿酸和碳酸氫鹽尿,在嬰兒和兒童期發病可伴有全身性組織器官內的胱氨酸沉積,成人病例多無胱氨酸沉積。再者就是繼發於各種原因如感染,重金屬中毒,過期四環素、鏈脲佐黴素、甲酚等藥物中毒;先天性全身代謝性缺陷(胱氨酸病、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積症、肝腎性遺傳酪氨酸尿症、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肝豆狀核變性和眼腦腎綜合征);免疫性疾病(澱粉樣變、舍格倫綜合征);多發性骨髓瘤;放射因素等,均可造成繼發性腎小管功能損害,也可引起繼發性範可尼綜合征。腎小管損害造成骨病的機理,除以往認為的低血磷、酸中毒的影響外,目前還認為有1,25-(OH)2D3產物的減少和活性降低,而且骨病變可通過給予阿法骨化醇(鈣三醇)來預防。一些單純性腎小管酸中毒,骨病變也可通過給予足夠的碳酸氫鈉[5~15mmoL/(kg?d)],糾正血pH達到正常值來預防。該治療也可預防輸尿管乙狀結腸吻合術後酸中毒引起的骨軟化。

  (5)腫瘤性骨軟化佝僂病:

又稱腫瘤相關性骨軟化、瘤源性低血磷性骨軟化佝僂病,臨床特征與低磷維生素D抵抗性佝僂病骨軟化類似。它是在1959年由Prader第一次報告的,有一例11歲女孩一年內出現嚴重的佝僂病和低血磷、高尿磷伴肋骨巨細胞瘤,切除腫瘤後佝僂病痊愈,迄今,已報道近百例。相關的腫瘤可發生在成人和兒童,可位於軟組織或骨,最常見是中胚層組織的良性腫瘤。Nuovo等統計372例發現骨腫瘤占56.3%,一半位於長骨,其次是顱骨並包括下頜骨、鼻旁竇、篩竇骨腫瘤;43.05%為軟組織腫瘤,多見於下肢,可位於皮膚。腫瘤多為良性,有血管瘤、血管肉瘤、纖維血管瘤、骨間充質腫瘤、多發性神經纖維瘤、軟骨瘤、巨細胞瘤、成骨細胞瘤和非瘤性疾病(纖維發育異常及惡性的多發性骨髓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燕麥細胞癌等)。腫瘤多數較小,平均1~4cm,最小為0.5cm,最大可達15cm。臨床特征是原來健康的兒童或成人發生進行的低血磷性佝僂病和骨軟化,佝僂病和骨軟化的放射學特征可能也是進展的。病人表現嚴重的肌無力,近端肌病,腰背部、胸部肋骨及足部疼痛,可出現骨盆、脊柱、四肢畸形和病理性骨折。實驗室檢查:血鈣正常、血磷低、尿磷增多、PTH和降鈣素正常、25-(0H)D3正常、1,25-(0H)2D3常降低、血堿性磷酸酶增加、尿HOP增加,還有報告有氨基酸尿、糖尿。佝僂病骨軟化和腫瘤表現可同時出現,也可相隔數年之久。佝僂病骨軟化表現可早於腫瘤發現l~13年,平均5年,故以往診斷的特發性、散發性的骨軟化佝僂病,可能有部分病例即為腫瘤性骨軟化佝僂病。該病的發病機製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腫瘤釋放一種因子或物質,直接作用於腎近曲小管,抑製磷的吸收,使血磷降低,尿磷增多。並發現腫瘤細胞的提取物可以直接抑製腎髒的lα-羥化酶的活性,而細胞內的cAMP並不升高,說明這種物質與PTH等不同,不少病例報告也證實有維生素D的異常和25-(OH)D3的減少。最近研究還顯示這類腫瘤的提取物是一種肽類物質,非脂溶性,不耐熱,可抗胰蛋白水解,分子量在8~25kD,它可以抑製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刷狀緣上Na-P共轉運體重吸收磷,還可改變近端腎小管的功能,從而引起一係列病理改變。總之,對於臨床許多腫瘤與佝僂病骨軟化發生聯係是非常重要的,在診斷低磷抗維生素D佝僂病骨軟化時應仔細尋找這種損害。

  切除這些腫瘤,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病不需治療就可以痊愈。在未發現腫瘤時或惡性腫瘤不能切除時,就需同時補充磷和阿法骨化醇,劑量和方法同X連鎖家族性低磷血症。

  (6)鎂缺乏綜合征:

鎂與骨代謝關係密切,在骨組織的鎂占人體內總鎂量的60%~70%,動物實驗可見鎂缺乏時生長板障礙,骺板變窄,幾乎無軟骨細胞,骨小梁也近乎消失,基質蛋白、黏多糖丟失,骨膠原合成障礙。Smith等1972年研究發現,鎂缺乏的未成熟大鼠脛骨近端有明顯的骨礦含量減少和生長完全停止。1973年Nielsen研究認為,細胞外液鎂的濃度可調節未成熟骨的鈣化和非結晶鹽向羥磷灰石的轉化形成。鎂對維生素D水平的影響報道不一,在近期一項例數較多的研究中,近一半病人血l,25-(OH)2D3降低,多數有25-(0H)D3缺乏。所以鎂在代謝骨病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鎂廣泛存在於糧食、蔬菜中,加之腎髒尿鎂的調節,當攝入鎂減少時,尿鎂可降至O.5mmol/d以下,糞鎂也減少,因此一般不會造成低鎂血症。導致低鎂血症常常是先天的遺傳性鎂吸收不良或繼發腎功能衰竭、胃腸道疾病及外科腸切除術後吸收不良綜合征等。在佝僂病骨軟化症中,有不少報道有血鎂的明顯減低,最低血清鎂可為0.7mmol/L。近年也有報道鎂依賴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1974年Reddy等報告2例,有佝僂病的典型表現及生化和X線特征,血鎂濃度明顯降低,分別為0.5mg%和0.74mg%,給予維生素D治療2~3周無好轉,給予口服MgCl 210mmoL/d,1~2月後病情明顯好轉。1975年Rwpado等報道一例12歲兒童原有多尿、高尿鈣、腎結石,用磷酸纖維素鈉和雙氫克尿噻治療一段時間後,出現了低血鈣(6.9mg/d1)、低血鎂(0.25mmol/L),腕、踝部有明顯的佝僂病體征。給予肌注鎂劑一個月後,佝僂病體征消失,血鈣、鎂恢複正常,但更多的報道是低血鈣或低血磷合並低鎂血症,二者或三者共同作用導致佝僂病骨軟化。低鎂血症對維生素D代謝的影響和單純性鎂缺乏性佝僂病骨軟化是否存在及其發病機製、組織學特征等還了解得不十分清楚,有待進一步探討。

  6.骨細胞和骨基質紊亂

骨骼的形成是一種有序複雜的過程,在新骨形成最早階段的有機化期,是產生基質或類骨質期。基質或類骨質由多種糖蛋白、黏多糖和成骨細胞分泌的膠原組成。骨膠原是骨骼強度的基礎,礦物質沉積的支架,主要含有高濃度的羥脯氨酸和羥賴氨酸,形成膠原纖維後交互聚合出現交叉紋理,最終這些聚合部分相互連接,即為成熟過程。基質的礦化最初與膠原有關,礦化過程必須在類骨質成熟之後才開始。鈣鹽結晶沉積於膠原單位之間,礦化後期在膠原纖維之間的基質中形成晶體,鈣以無定形磷酸鈣和羥磷灰石形式沉澱於骨組織中,使骨骼變硬,因此骨的礦化不但與鈣、磷、鎂等無機礦物質%

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相關醫生

更多>

  • 江蓉星,主任醫師
    江蓉星 主任醫師
    未開通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骨科

    擅長疾病:骨關節炎、筋傷、內傷、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折、脫位、骨質疏鬆、各種骨病及其痛症。擅用經方與驗方辨證治療疑難雜症。

  • 周學龍,主任醫師
    周學龍 主任醫師
    未開通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仁愛分院 骨科

    擅長疾病:擅長治療1.脊椎性疾病:如頸(腰)椎骨質增生、各類頸肩腰腿痛、頸(腰)椎間盤突出症,強直性脊柱炎;2.脊柱相關疾病:如頭昏頭痛、胸悶心悸、腹痛胃脹、泄瀉便秘、陽痿早泄等;3.骨關節疾病:如四肢骨折、關節脫位、股骨頭缺血壞死等;4.陳舊性軟組織損傷:如肩周炎、網球肘、腱鞘炎、足跟痛等。

  • 湯勇智,主任醫師
    湯勇智 主任醫師
    未開通
    清遠市人民醫院 骨科

    擅長疾病:頸肩腰腿痛、椎間盤突出、脊柱脊髓損傷、脊柱結核、腫瘤、畸形、骨關節炎、股骨頭缺血壞死等方麵疾病的診治,並且在脊柱、關節微創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 何升華,主任醫師
    何升華 主任醫師
    未開通
    深圳市中醫院 骨科

    擅長疾病:精於中醫正骨手法,中西醫結合診治骨傷科疑難病症,股骨頭壞死、骨質疏鬆症治療。擅長脊柱外科、創傷骨科、骨關節微創外科手術治療,經皮椎間孔鏡(PELD)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MED微創治療頸、腰椎退變性疾病,脊柱脊髓神經損傷手術治療,肩、膝關節鏡手術,肩、髖、膝人工關節置換術,骨盆、髖臼骨折及關節內骨折微創手術治療。

骨質軟化症與佝僂...相關醫院

更多>

相關醫院

專家推薦

  • 李秀蓮

    李秀蓮 新生兒疾病的診斷、治療與護理。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 盧秀英

    盧秀英 危重病的救治。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 席時華

    席時華 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眼底疾病及小兒弱視診治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 李晶

    李晶 眼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特別是對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青光眼、淚道疾病及眼外傷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 熱西提

    熱西提 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推薦問答

元氣奇跡氯化高鐵血紅素可以調整大腦供血不足和抵抗力下降嗎,能長期服用嗎

一般情況下,元氣奇跡氯化高鐵血紅素對大腦供血不足和貧血導致的抵抗力下降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元氣奇跡的核心有效成分為氯化高鐵血紅素,其主要作用是通過補充血紅素,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用於營養不良性貧血的治療。針對大腦供血不足,若頭暈、乏力等症狀由營養不良性貧血導致的血紅蛋白含量降低(血液攜氧能力不足)引發,補充血紅素可逐步提升血紅蛋白水平,從而間接改善腦部供氧,緩解因貧血引發的腦供血不足症狀。長期缺鐵性貧血可能會導致免疫細胞活性降低、代謝功能減弱,進而影響免疫力,導致抵抗力下降。補充氯化高鐵血紅素糾正貧血後,可一定程度恢複免疫係統正常運作。而且元氣奇跡是作為輔助調理,長期服用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外陰瘙癢有包塊怎麼辦

外陰瘙癢有包塊需要針對病因治療,才能夠有效的得到改善。如果是由於過敏性收縮導致的,可以外用乳酸菌塗抹,能夠起到止癢作用,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過敏藥物治療,比如氯雷他定或者是西替利嗪。對於尖銳濕疣所造成的,也可以通過激光或者是冷凍的方式治療,針對性治療才能夠改善症狀。

如何彩光脫毛

彩光脫毛需要清洗脫毛部位,然後使用刮刀刮除脫毛部位,並且還需要塗抹上冷凝膠,而且需要根據皮膚顏色以及毛發濃密程度調整光子照射能量,從而有效地去除汗毛,使皮膚變得白皙光滑,效果相對來說比較好。彩光脫毛後,局部皮膚會出現疼痛、紅腫情況,還應加強局部護理,短時間內不宜沾水。

脖子發黑冼不掉怎麼辦

脖子發黑冼不掉可以通過塗抹遮蓋霜的方法來掩蓋,脖子黑可能是長時間曬太陽所導致的,容易導致皮膚當中的黑色素變得比較活躍,會使黑色素上浮到皮膚的表層,從而出現皮膚變黑的情況,屬於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並沒有任何異常,一般不需要過於擔心,但是平時外出的時候需要做好防曬。

下麵塞藥自己怎麼塞

下麵塞藥患者需要將手部清潔幹淨,帶上指套之後將藥物放入到陰道內,避免出現感染。當患者出現陰道炎或者是盆腔炎的時候,可以選擇直接在陰道內用藥,能夠直接到達病灶,起到消炎殺菌效果改善,出現的白帶異常增多,以及外陰部位有瘙癢症狀。用藥期間可以選擇穿純棉透氣性比較好的內褲。

性愛時有血是什麼意思

性愛時有血通常是指在進行性生活的時候,陰道有出血的意思。性愛時有血可能是行為不當,動作過於粗暴而導致的,也可能是盆腔炎、陰道炎等婦科疾病的因素,如果隻是偶爾輕微有出血的情況,一般不必太過於擔心,但如果經常性的出血,需要及早的用藥治療,比如使用克黴唑製劑等抗菌類的藥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