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口病病因
25%~50%的健康人口腔、陰道、消化道可帶有念珠菌,但不發病;而非致病性念珠菌,在某種條件下,可轉化為致病性的,故有人稱念珠狀菌為條件致病菌。在幼兒雪口病、托牙性口炎、口角炎、念珠菌性白斑病和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患者中,白色念珠菌的檢出率分別為84%、69%、77%、84%和100%。
1、病原菌的毒性和類型
白色念珠菌為一卵圓形芽生酵母樣菌,在培養基、組織中和分泌物中均能產生假菌絲,本菌為革蘭氏陽性,2~3μm×4~6μm,延長的芽生細胞極似菌絲,故名假菌絲,假菌絲在結節處形成芽生孢子,有時在末端形成厚壁孢子,酵母菌屬均不形成真菌絲。
念珠菌毒性的強弱,取決於毒性物質的代謝產物。在消化道或陰道內寄生的酵母型念珠菌並無致病性,而當它發育為菌絲型時,才有致病性。白色念珠菌的毒素具有相當於病毒的磷脂酶-A型的活性,以本菌的混懸液注入動物靜脈中可致死。因此,病原菌的毒性和類型,與疾病力有密切關係。在健康帶菌者中,唾液含菌量低於200/ml,因此,一般鏡檢法不能直接查見塗片中的病原體。
白色念珠菌對口腔粘膜上皮有較強的粘附性,這是它致病作用的“立足點”,此種粘附性依靠上皮細胞表麵的甘露糖甙蛋白部分,作為細胞的表麵受體而發揮其粘附作用,因此,可破壞糖甙蛋白或相似結構物的都能抑製粘附的發生,這對探索新的治療藥物提供了一個途徑。
2.宿主的防禦功能
人類血清中含有一種抗真菌的成分(血清因子),能抑製白色念珠菌生長,在新生嬰兒(1~3個月)體內就存在,但較母體為低,6~12個月時可達到成人水平。故半歲前,特別是未滿月的嬰兒,最易罹患口腔粘膜念珠菌病。此外,人體內的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也有消化及殺滅白色念珠菌的功能。
3.藥物及其它因素對機體防禦力的影響
皮質類固醇激素(SH)的濫用,常引起念珠菌感染,SH能減弱網織內皮係統的功能,減輕炎症反應,減少抗體形成;另一方麵SH又能增加真菌活動能力,增強真菌的毒性,免疫抑製劑和抗代謝藥物都有上述性能,因而造成了真菌繁殖擴散的條件。
廣譜抗生素可造成菌群失調(如口服四環素20天以上,可有2%~3%的患者發生菌群失調),破壞人體消化道內細菌和真菌的平衡狀態,能抑製有抗真菌作用的某些革蘭氏陰性菌和能合成維生素B族的細菌的生長;維生素B族的缺乏,也可導致細胞氧化作用的輔酶受抑,使組織抵抗力降低,因而有利於真菌生長。
4.宿主的全身性疾病
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如胸腺萎縮)、接受較大量X線照射、無γ-球蛋白血症,以及影響免疫功能的網狀內皮係統疾病如淋巴瘤、何傑金病、白血病等,都容易並發念珠菌病。血清鐵代謝異常被認為是念珠菌病病因之一,這可能是缺鐵而引起機體酶係統異常(鐵是細胞氧化還原過程的有關酶如過氧化酶、細胞色素的組成部分)而造成免疫功能的缺陷。
內分泌功能低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愛狄森病、腦下垂體功能低下者,均易患念珠菌病。
糖尿病病人皮膚表麵的pH值低下,含糖量較高,利於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侵襲。亦有人認為由於糖尿病病人表皮角化層的脂肪酸含量較低,抑製真菌的能力減弱所致。
嚴重的免疫缺陷病,常合並口腔念珠菌感染。
5.其它因素
環境因素和工作條件均與白色念珠菌發病有關,如在高溫潮濕的條件下工作,易於發生皮膚念珠菌病。慢性局部刺激,如義齒、正牙器、過度吸煙等,均可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因素。接觸傳染,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在產院嬰兒室中,病原菌可來源於產婦的陰道,使初生兒發生鵝口瘡。由於產婦陰道的感染,20天內的新生兒發生皮膚念珠菌病的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