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維生素K又稱凝血維生素,是天然和人工合成維生素K的總稱。存在於食物中的稱維生素K1,豬肝、黃豆和綠葉食物如苜蓿和菠菜中含量豐富。人體腸道內細菌合成的稱維生素K2,二者均為脂溶性,在腸道吸收,需有膽鹽及胰腺酶參與,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有維生素K3和維生素K4,均為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K不但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而且還能促使肝髒製造凝血酶原,有利於止血。本病的發病原因是由於體內維生素K缺乏,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內合成不足,從而引起出血。發病原因如下:
1.母體缺乏維生素K 母體缺乏維生素K至維生素K經胎盤轉運不足,經放射免疫方法檢測大部分新生兒臍血中維生素K缺乏。
2.孕期藥物影響 母親懷孕期間服用影響維生素K代謝及合成的藥物導致新生兒期維生素K的缺乏。
1)廣譜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如長期應用抑製腸道內細菌生長的藥物,象廣譜抗生素和腸道內不易吸收的磺胺類藥物,能抑製腸道內寄生的非致病菌,減少腸道內維生素K的合成,導致維生素K的缺乏。
2)維生素A和D: 攝入過量的維生素A和D,也能抑製維生素K2的腸內合成。
3)抗凝和抗驚厥藥物:口服抗凝藥物如雙香豆素的結構與維生素K相似,可與維生素K競爭,減少凝血酶原在肝髒內的合成。
孕婦服用抗驚厥藥物後,可經胎盤輸送,並以類似抗凝藥物的作用來抑製維生素K的生成,引起新生兒維生素K的缺乏。
3.攝入不足 新生兒吃奶量少且母乳中維生素含量低,平均為15µg/L(牛奶中含量為60µg/L)。初乳中幾乎不含維生素K。缺少豐富的蔬菜、水果,均可引起維生素K缺乏。90%以上的維生素K缺乏出血是發生在母乳喂養的嬰兒中。
4.吸收、利用功能不良 因慢性腹瀉、潰瘍性結腸炎、腸切除、囊性纖維化等疾病引起的小兒腸道吸收不良,均可引起維生素K吸收障礙,以及膽道阻塞、膽瘺、膽汁缺乏性疾病,也可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
5.合成減少 腸道細菌可合成一部分維生素K,但新生兒出生時腸道內無細菌,維生素K合成減少。在嬰兒於腸道菌落出現後,維生素K缺乏則明顯減少。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抑製腸道內的正常細菌的生長,可致維生素K缺乏。
另外,新生兒肝炎、新生兒敗血症及病毒感染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髒損害,可影響維生素K依賴因子的合成。
二、發病機製:
維生素K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脂溶性維生素K1(從植物中提取)和K2(從微生物中提取,也可由腸內細菌製造),另一類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即K3和K4(由人工合成),其中以K1和K2最為重要。維生素K控製血液凝結,維生素K是四種凝血蛋白(凝血酶原、轉變加速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和司徒因子)在肝內合成必不可少的物質。
因為維生素K1、K2均為脂溶性物質,其他脂溶性維生素如A和D都能影響其吸收。口服抗凝藥物如雙香豆素的結構與維生素K相似,可與維生素K競爭,減少凝血酶原在肝髒內的合成;孕婦服用抗驚厥藥物後,可經胎盤輸送,並以類似抗凝藥物的作用來抑製維生素K的生成,引起新生兒維生素K的缺乏。新生兒及早產兒肝髒功能未發育成熟,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內合成不足,以至維生素K依賴因子生成減少。腸道細菌可合成一部分維生素K,但新生兒出生時腸道內無細菌,維生素K合成減少。維生素K的缺乏將導致凝血功能失常,而出現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