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SARS-CoV屬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為有包膜病毒,直徑多為60~120 nm,包膜上有放射狀排列的花瓣樣或纖毛狀突起。長約20nm或更長,基底窄,形似王冠,與經典冠狀病毒相似。病毒的形態發生過程較長而複雜,成熟病毒呈圓球形、橢圓形,成熟的和未成熟的病毒體在大小和形態上都有很大差異,可以出現很多古怪的形態,如腎形、鼓槌形、馬蹄形、鈴鐺形等,很容易與細胞器混淆。在大小上,病毒顆粒從開始的400nm減小到成熟後期的60~120nm。在患者屍體解剖標本切片中也可見到形態多樣的病毒顆粒。
根據WHO多中心SARS協作組的研究顯示,室溫下SARS-CoV在尿、糞便裏至少能存活1~2天,在腹瀉患者的糞便裏(其pH值高於正常大便)能存活到4天以上,在塑料的表麵可以存活24h。細胞培養上清中的病毒置於4℃和~80℃ 21天後,病毒滴度隻有輕微下降,細胞培養上清中的病毒在室溫放置2天後滴度隻下降了1個數量級,在加熱到56℃後,病毒滴度每15分鍾下降大約1萬個單位。日常用的消毒劑如750ml/L的酒精5min就能使病毒失去感染活力,含氯的消毒劑5min可以滅活該病毒。
二、發病機製
已經觀察到腸道上皮細胞可被SARS-CoV侵染。有人認為SARS病人腹瀉的主要原因是早期以發熱為主的病毒血症及繼之肺部炎性滲出、實變造成換氣障礙的低氧血症,使胃腸道發生非特異性損害。鑒於目前的免疫發病機製學說,尚不能排除病毒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免疫機製引發對胃腸道的損傷。明確的發病機製有待進一步研究。
胃、腸道、胃壁各層結構完整,胃、小腸和結腸各段黏膜下淋巴組織減少,淋巴細胞稀疏,間質水腫。部分病例胃可見表淺的糜爛或潰瘍。
內鏡下結腸黏膜及回腸末段未見異常,屍檢標本在顯微鏡下亦見正常的組織結構,無微絨毛萎縮、炎症、細菌感染、病毒包涵體或者肉芽腫。此外,除部分自溶變化外,大體眼觀及光鏡沒有異常。結腸黏膜及回腸末段在電鏡觀察到的病毒顆粒(60~90nm)與SARS-CoV吻合,病毒局限於上皮細胞。細胞內病毒顆粒可能包含在擴張的內質網中。微絨毛的表麵可見病毒顆粒聚集。可能提示病毒自腸細胞表麵離開。仍然沒有證據顯示絨毛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