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病原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發於外陰及肛門部者可為大腸杆菌或變形杆菌。肥胖、多汗、局部衛生欠佳、搔抓等因素,均易誘發本病。由於某些原因,如大汗腺口角化或排除不暢,可招致細菌感染而引發本病。本病可與聚合性痤瘡、化膿性穿鑿性毛囊周圍炎同時存在,稱為毛囊阻塞三聯症(follicular declusion triad)。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正氣虛弱,濕熱侵漬,下注肛周,蘊結不散;或心脾兩虛,健運失職,痰濕內生,結聚肛門而發。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複雜,可能與體內激素失衡、胚胎發育不良、局部潮濕、吸煙過多、細菌感染等諸多因素有關,細菌侵入汗腺、毛囊及與相通之導管,迅速繁殖,放出黴素,使腺管發炎、水腫、阻塞、化膿,在皮下蔓延擴散,形成多個膿腫。其間窄道相互通連,以致造成反複感染,病原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厭氧菌和厭氧鏈球菌。本病感染的細菌有一定的規律性,腋部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厭氧菌,特別是革半氏陰性球菌,會陰部主要是厭氧鏈球菌;肛門和生殖器主要是F組鏈球菌感染。
大汗腺、皮脂腺和它們開口所在的毛囊,在發育上都受雄激素的控製。青春期開始分泌,活動的最高峰是在性活躍期。女性絕經後,大汗腺逐漸萎縮,分泌功能明顯的減弱。本病的發病完全與大汗腺的活動一致,青春期以前從不發病,絕經期後不再發作。有文獻報告1例閹人用雄激素後發生本病。因此,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從病理上,均表明本病是一個雄激素依賴性疾病。
局部衛生欠佳、多汗、吸煙、搔抓、磨擦等各種刺激因素,均易誘發本病。
二、發病機製
Shelleyhe和Cahn(1995)在實驗模型中發現,粘膠帶堵塞毛囊口之後,細菌感染可導致遠端大汗腺導管發生角質性栓塞,大汗腺導管擴張,出現炎症。堵塞的大汗腺導管破裂後,炎症向鄰近大汗腺擴散,形成膿腫、破潰、纖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