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高壓綜合征鑒別診斷
一、鑒別
本病早期應和血管性頭痛等功能性疾病相鑒別,尚需對導致顱內高壓綜合征的原發病進行鑒別。
1.顱腦損傷(craniocerebral injury)
任何原因引起的顱腦損傷而致的腦挫裂傷、腦水腫和顱內血腫均可使顱內壓增高。急性重型顱腦損傷早期即可出現顱內壓增高。少數患者可以較遲出現,如慢性硬膜下血腫等。顱腦損傷後患者常迅速進入昏迷狀態,伴嘔吐。腦內血腫可依部位不同而出現偏癱、失語、抽搐發作等。顱腦CT能直接地確定顱內血腫的大小、部位和類型,以及能發現腦血管造影所不能診斷的腦室內出血。
2.腦血管性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主要為出血性腦血管病,高血壓腦出血最為常見。一般起病較急,顱內壓增高的表現為1~3天內發展到高峰。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表現為頭痛、頭暈、嘔吐、肢體癱瘓、失語、大小便失禁等。發病時常有顯著的血壓升高。多數患者腦膜刺激征陽性。腦脊液壓力增高並常呈血性。腦CT可明確出血量的大小與出血部位。
3.高血壓腦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高血壓腦病是指血壓驟然劇烈升高而引起急性全麵性腦功能障礙。常見於急進型高血壓、急慢性腎炎或子癇,偶或因嗜鉻細胞瘤或服用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同時服用含酪胺的食物、鉛中毒、庫欣綜合征等。常急驟起病,血壓突然顯著升高至33.3/20kPa(250/150mmHg)以上,舒張壓增高較收縮壓更為顯著。常同時出現嚴重頭痛、惡心、嘔吐、頸項強直等顱內壓增高症狀。神經精神症狀包括視力障礙、偏癱、失語、癲癇樣抽搐或肢體肌肉強直、意識障礙等。眼底可呈高血壓眼底、視網膜動脈痙攣,甚至視網膜有出血、滲出物和視盤水腫。CT檢查可見腦水腫、腦室變窄。
4.顱內腫瘤(intracranial tumour)
可分為原發性顱內腫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至顱內形成的轉移瘤。腦腫瘤引起顱內壓的共同特點為慢性進行性的典型顱內壓增高表現。在病程中症狀雖可稍有起伏,但總的趨勢是逐漸加重。少數慢性顱內壓增高患者可突然轉為急性發作。根據腫瘤生長的部位可伴隨不同的症狀,如視力視野的改變,錐體束損害、癲癇發作、失語、感覺障礙、精神症狀、腦橋小腦角綜合征等。頭顱CT可明確腫瘤生長的部位與性質。
5.腦膿腫(brain abscess)
常有原發性感染灶、如耳源性、鼻源性或外傷性。血源性初起時可有急性炎症的全身症狀,如高燒、畏寒、腦膜刺激症狀、白細胞增高、血沉塊、腰椎穿刺腦脊液白細胞數增多等。但在膿腫成熟期後,上述症狀和體征消失,隻表現為慢性顱內壓增高,伴有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經係統體征。腦膿腫病程一般較短,精神遲鈍較嚴重。CT掃描常顯示圓形或卵圓形密度減低陰影,靜注造影劑後邊緣影像明顯增強,呈壁薄而光滑之環形密度增高陰影,此外膿腫周圍的低密度腦水腫帶較顯著。
6.腦部感染性疾病(brain infectious disease)
腦部感染是指細菌、病毒、寄生蟲、立克次體、螺旋體等引起的腦及腦膜的炎症性疾病。呈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壓增高,少數表現為慢性顱內壓增高,起病時常有感染症狀,如發熱、全身不適、血象增高等。部分病例有意識障礙、精神錯亂、肌陣攣及癲癇發作等,嚴重者數天內發展至深昏迷。重要特點為常出現局灶性症狀,如偏癱、失語、雙眼同向偏斜、部分性癲癇、不自主運動。其他尚可有頸項強直、腦膜刺激征等。腦脊液常有炎性改變,如腦脊液白細胞增多,蛋白量增多,或有糖或氯化物的降低,補體結合試驗陽性等。頭顱CT可見有炎性改變。
7.腦積水(hydrocephalus)
由於各種原因所致腦室係統內的腦脊液不斷增加,同時腦實質相應減少,腦室擴大並伴有顱壓增高時稱為腦積水,也稱為進行性或高壓力性腦積水。腦室造影可見腦室明顯擴大。CT檢查可發現腫瘤、準確地觀察腦室的大小並可顯示腦室周圍的水腫程度。
8.良性顱內壓增高(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又名“假性腦瘤”,係患者僅有顱內壓增高症狀和體征,但無占位性病變存在。病因可能是蛛網膜炎、耳源性腦積水、靜脈竇血栓、內分泌疾病等,但經常查不清。臨床表現除慢性顱內壓增高外,一般無局灶性體征。
9.其他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顱內壓增高的情況在臨床上也相當多見。如感染中毒性腦病、尿毒症、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糖尿病昏迷、肝昏迷、食物中毒等。這些病發展到嚴重程度均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的表現。結合疾病史及全身檢查多能做出明確的診斷。
當顱內壓增高到使腦組織移位嵌入硬腦膜裂隙或顱骨孔道時,即為腦疝。常見有顳葉鉤回疝(天幕疝、天幕裂孔疝、小腦幕切跡疝)和枕骨大孔疝(小腦延腦疝)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