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絕經期前後的外陰白色病變鑒別
應與好發於老年人的皮膚病如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等相鑒別。我國部分地區調查結果以老年性皮膚瘙癢、濕疹、神經性皮炎,癬病等為最多見疾病,人群患病率在10%以上。
還應鑒別是否已發生了癌變:過去認為外陰白斑是一種具有惡性潛能的疾病,癌變率高達10%~15%,從文獻上來看,外陰白色病變的癌變率差別懸殊,有2%~50%不等。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此病的癌變潛能作了認真探討,位於身體其他部位的神經性皮炎,硬苔較少或無惡變潛能,而發生在外陰部卻能發生不典型增生或癌變,可能與女陰部情況特殊有關,因該處分泌物多,濕熱,通氣差加上長期炎症刺激等。
早在1840年Taussig強調提出,外陰白斑在10年內有半數演變為癌,外陰癌有70%合並白斑。長期以來,對外陰白斑習慣上施行外陰切除術,近代文獻對此已予澄清,Gardner等對外陰白斑長期觀察,癌變率為2%~5%,上海資料不典型增生檢出率為1.5%,癌檢出率為1.8%,國內各家報道1%~4%。據Jeffcoate對136例外陰營養不良患者進行了2~25年的觀察發現癌變率小於5%,認為不典型增生率檢出率一般為2%~3%選擇性病例可高達10%。Kaufman認為外陰營養不良在治療情況下很少癌變,Meadams等報道不典型增生在3~25年間轉癌率為10%,故Taussig過分強調癌變而主張手術治療的觀點,已摒棄,但對外陰營養不良有不典型增生仍應警惕,定期隨訪。不典型增生型外陰營養不良組織內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及EGF表達明顯高於其他類型,而與Ⅰ級鱗癌無顯著性差異。PCNA的增高及EGF-R的持續激活,是導致明顯惡變的原因之一,不典型增生外陰營養不良具有潛在惡性特性。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硬苔屬於退化性病變無癌變,但目前有人提出硬苔也有惡性變潛能,Barker Gross等報道3%硬苔伴發癌,河北醫學院報道為0.6%,有學者認為硬苔的萎縮上皮並非萎縮性質,經放射或熒光處理的硬苔上皮有“活動”或“不活動”兩類細胞、前者代謝活性高於正常上皮3~6倍,與增生性上皮一樣具有惡變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