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膿腫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
膿腔形成後,外周血象多正常或輕度增高。70%~90%腦膿腫患者紅細胞沉降率加快。C反應蛋白增加,可憑此與腦腫瘤相鑒別。
2.膿液檢查和細菌培養
通過膿液的檢查和培養可進一步了解感染的類型,藥敏試驗對選擇抗生素有指導作用,故穿刺膿液或手術摘除膿腔後,應及時送檢,若行厭氧菌培養、送檢的器皿應密閉與空氣隔絕送檢。亦可立即做細菌塗片染色鏡檢,尤其對膿液已破入腦內和腦室,而腦脊液呈膿性者,鏡檢可立即初步了解致病菌的種類,以指導用藥。
根據膿液的性質也可大致判斷細菌的類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膿液呈黃色黏稠狀,鏈球菌呈黃白色稀薄狀,變形杆菌呈灰白色稀薄有惡臭,大腸杆菌呈糞便樣惡臭,綠膿杆菌呈綠色腥臭。真菌以隱球菌及放線菌常見,可用印度墨汁染色。肺吸蟲呈米湯樣膿液或幹酪樣變,膿液內有蟲卵。阿米巴膿液呈巧克力色、黏稠無味,在膿壁上可找到原蟲滋養體。
3.腰椎穿刺和腦脊液檢查
通過腰椎穿刺可了解是否有顱內壓增高及增高程度,但顱內壓增高明顯者,尤其病情危重時,腰椎穿刺應視為有“危險”的操作,一般不做。若需要檢查時,則操作要非常慎重,穿刺成功後迅速接通測壓器,測壓後要十分緩慢放液,留少量腦脊液送檢。術後病人要平臥6h,並給予脫水降壓。腦脊液檢查可有白細胞增高,一般在(50~100)x106/L(50~100個/mm3),蛋白也常升高,糖和氯化物變化不大或稍低。早期腦膿腫或膿腫接近腦表麵或腦室時,腦脊液變化明顯,若出現膿性改變則說明膿腫破潰。
2】影像學檢查
為進一步明確是否有腦膿腫和膿腫的性質及部位,輔助檢查是不可缺少的。隨著診療技術的發展,檢查方式也不斷更新,如腦電圖、腦超聲檢查、腦室造影、膿腔造影、腦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等對腦膿腫的診斷已極少使用,目前主要依靠CT掃描或MRI掃描檢查,但腰椎穿刺和頭顱X線拍片對某些部位病變的檢查仍有重要的診斷意義。
1.X線平片
如耳源性膿腫可發現顳骨岩部骨質破壞、鼓室蓋和乳突小房模糊或消失。鼻源性腦膿腫可有額竇、篩竇、上頜竇等充氣不良或液氣麵存在,甚至骨質破壞。外傷性腦膿腫可發現顱骨骨折碎片、顱內金屬異物。顱骨骨髓炎引起的腦膿腫,可發現顱骨有骨髓炎的改變。個別病例可見膿腫包膜鈣化,小兒慢性腦膿腫可有顱骨骨縫裂開,骨板變薄,成人偶有蝶鞍擴大,後床突及鞍背吸收等顱內壓增高征的改變。
2.顱腦CT掃描
CT問世前腦膿腫早期診斷較困難。自臨床上應用CT檢查後,腦膿腫的診斷變得容易而又準確,其死亡率也明顯下降。
腦膿腫的CT表現根據病變發展階段而不同。在急性腦炎期,病灶呈邊緣模糊的低密度區,有占位效應,增強掃描低密度區不發生強化。膿腫形成後初期仍表現為低密度占位性病灶,但增強掃描在低密度周圍可呈輕度強化,表現為完整的不規則的淺淡環狀強化。膿腫壁完全形成後,其低密度邊緣密度較高,少數可顯示膿腫壁,增強掃描可見完整、厚度均一的環狀強化,周圍有明顯不規則的腦水腫和占位效應,低密度區為壞死腦組織和膿液,如產氣杆菌感染,可呈現氣體與液平麵,如為多房性,低密度區內可呈現一個或多個間隔。據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CT所示膿腫環征,並不一定表示病理上的膿腫包膜。有研究發現出現腦炎第3天後即可出現環狀增強征,這與炎症累及血-腦脊液屏障、炎症周圍新生血管形成並和血管周圍炎症細胞浸潤等有關。從發病到膿腫初步形成需10~14天 ,完全成熟需6周。少數膿腫也可與腦炎期相混淆,故臨床上對腦膿腫的診斷不能盲目完全依靠CT,還需結合病史和其他檢查,全麵考慮,以做出準確的客觀診斷,但絕大多數的腦膿腫可根據CT掃描明確膿腫的部位、大小、形態、單房或多房、單發或多發等性質,CT掃描不僅有助於診斷,還有助於選擇手術的時機和確定治療方案,同時還可對治療效果進行追蹤觀察。
3.顱腦MRI檢查
是繼CT掃描後出現的又一新的檢查方法。按腦膿腫形成的時間不同,表現也不同。急性腦炎期,僅表現為腦內不規則邊界模糊的長T1、長T2信號影,有占位征,此期須與膠質瘤和轉移瘤相鑒別。增強掃描比CT掃描更能早期顯示腦炎期。當包膜形成完整後,T1顯示高信號影,有時尚可見到圓形點狀血管流空影。通常注射Gd-DTPA後5~15min即可出現異常對比增強。延遲掃描增強度可向外進一步擴大,為膿腫周圍血-腦脊液屏障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