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腔隙性腦梗死檢查
一般檢查:應包括血糖、血脂、血流變學、血漿凝血酶原時間、促凝血酶原激酶時間。
1.心電圖、血壓監測。
2.腦電圖
血管性癡呆病人腦電圖基本表現為彌漫性低波幅慢波,即以廣泛的θ或δ波為背景,呈現明顯局灶性或不對稱性慢波。少數病例有周期性尖慢波融合。腦電圖改變不能區分血管性癡呆的類型。
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的大小與腦電圖的異常率有關,如病灶為1.5~3mm者45%有異常,如小於1.5mm則65%腦電圖正常。
3.腦血流圖及多普勒超聲檢查
腦血流圖改變主要是血管壁彈性及血流量下降,異常率很高。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不僅能準確測定血管狹窄的程度,而且可以動態探察血栓的大小、多少及流動狀態。
4.誘發電位
(1)體感誘發電位(SEP):SEP的異常與病灶的位置有關。如內囊病變大多為N20波幅降低或消失,亦可見P22、N30波幅降低,以及晚成分N63異常;頂葉病變可見P27、P25波幅降低;丘腦病變P15、N20、P25波幅缺失及N20峰潛伏期(PL)延長;延髓病變N13、P14波幅降低。血管性癡呆的SEP主要是峰間潛伏期(IPL)延長,相當於中樞傳導時間(CT)延長,當白質病變廣泛時,更為顯著。借此可以和老年性癡呆鑒別,後者SEP測定大都正常。
(2)腦幹聽覺誘發電位(BAEP):由於BAEP記錄的電位活動發生源在腦幹,因此腦血管疾病的BAEP多著重於檢測椎基底動脈係統。BAEP異常與病灶部位的關係為影響到第Ⅷ腦神經及耳蝸循環,BAEP各波均不能引出;腦橋下段累及雙耳蝸核病變僅見Ⅰ波;腦橋下段被蓋部病變,BAEPⅢ波及其以後諸波異常;腦橋上段病變,Ⅳ、Ⅴ波異常;一側腦橋與中腦交界部病變,同側Ⅴ波消失,對側BAEP正常。
(3)事件相關電位(event-ralated potentials,ERPs):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患者ERPs檢查時,其P300潛伏期較對照組明顯延長。然而P300潛伏期的改變與正常對照組無明顯差別,目前報道的結論尚不統一。
一組統計資料顯示患者P300潛伏期與其梗死病灶的多少無顯著性相關關係;而與CT影像上腦室的擴大或腦室周邊組織密度(輝度)下降的程度密切相關;並與Hasegawa癡呆量表所測的智力積分呈明顯的負相關。
(4)視覺誘發電位(VEP):枕葉的腔隙性梗死不產生VEP的P100潛伏期改變。
5.頭顱CT掃描(CT)
臨床表現為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CT見有腔隙性梗死灶者占66%~76%。CT對幕上>5mm的腔隙病灶易於發現,而對<5mm或位於腦幹的病灶常難以檢出。Rascal等報道單純運動性輕偏癱綜合征者,病後36h檢查陽性率高達97%。一般病後10天左右更易出現陽性改變。
(1)非增強掃描:病灶主要位於基底節區、丘腦、內囊、腦幹或放射冠、側腦室旁,呈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灶,邊界清楚、直徑2~20mm,占位效應輕,一般僅為相鄰腦室受壓,多無中線結構移位。梗死區密度約於4周後接近腦脊液密度,並呈現萎縮性改變,即同側側腦室和(或)鄰近腦池、腦溝局限性擴大,中線結構可有輕度的同側移位。
(2)增強掃描:梗死後3天~1個月,病灶可呈均勻或斑片狀強化,以2~3周時此效應最為明顯。待病灶密度與腦脊液密度相等時則不再強化。
(3)多發性梗死癡呆的CT掃描征象:
①腦皮質或皮質下多發的大小不一的低密度梗死灶,主要分布於基底節區及額、顳、枕葉皮質區。
②大部分病例可呈腦萎縮改變,即腦室或腦溝擴大,腦皮質、髓質萎縮。
③可伴有Binswanger病(皮質下動脈硬化性白質腦病,SAE)CT影像特征:腦室周圍及半卵圓中心白質內的大致對稱性低密度影,呈月暈狀或傘狀,邊緣模糊,多位於側腦室前方或後方。灰/白質密度比值增加。
6.磁共振(MRI)
MRI對腔隙性腦梗死的檢出率明顯優於頭顱CT掃描,尤其對腦幹及小腦內的腔梗病灶。病後72h,75%患者的MRI可顯示≤15mm的腔隙性病灶,5天內其檢出陽性率可達92%。急性期腔梗病灶在MRI的影像特點為T1信號減低、T2信號增高,其中以T2信號增高改變更為敏感。
7.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MRA可提供清晰的頸動脈、椎動脈圖像,快速檢測血管阻塞情況,但目前未廣泛用於急性腦梗死的診斷。若條件許可,對腦血管病高危人群應考慮選擇此項檢查。
8.單光子發射斷層X線掃描(SPECT)
利用此項技術,根據腦組織不同部位的放射性物質攝取梯度,可檢測區域腦血流量(rCBF)改變。一般卒中發生後,rCBF灌注發生嚴重障礙,因而梗死後24h內,SPECT即可發現。
SPECT-rCBF顯像是鑒別Alzheimer病與MID的良好手段。Alzheimer病表現為顳、頂、枕、額區放射性分布對稱性減少,其中尤以顳、頂、額區為著;MID則呈大腦皮質內散發的或斑片狀的多發性血流灌注缺損區。
9.正電子發射斷層X線掃描(PET)
此項檢查可反映腦組織血流量、葡萄糖代謝及氧代謝(CMRO2)變化。腔隙性梗死患者經PET檢測,上述各指標無顯著改變。但發現位於內囊25mm小梗死病灶鄰近的組織及病灶對側小腦半球CBF和CMRO2有明顯減少。後者提示腔隙梗死時PET的異常不僅與病灶的大小而且與病灶的部位有關。經改進的PET檢查技術能分辨12mm及皮質下結構的病理生理改變。
多發性梗死癡呆與多發性梗死非癡呆患者PET比較,其左右兩側大腦半球各區域氧代謝率均降低,且以額上、中、下回和基底核下降為主。
Binswanger病的PET顯示大腦皮質、白質腦血流量、腦氧代謝率皆降低。特別以大腦白質更明顯,側腦室前角周圍白質區域降低尤為顯著??
與多發性梗死癡呆不同,Alzhenmer病患者PET圖像往往顯示額葉的葡萄糖代謝正常,而頂葉至顳葉的葡萄糖代謝、腦血流量均有特征性下降;或在大腦皮質各個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糖代謝率下降基礎上,以頂葉和顳葉的下降更為明顯。
10.癡呆者認知功能的檢查
簡單的臨床檢查包括交談與量表檢測。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①智力狀態檢查:包括簡易智力狀態檢查(MMSE)、Blessed癡呆量呈(BDS)和長穀川癡呆量表(HDS)。
②日常生活和社會能力評定:包括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和Pfeffer的功能活動調查表(POD)。
③神經心理測驗:包括以檢查記憶和學習能力為主的Fuld物體記憶測驗(FOM)、檢查言語功能的快速詞彙測驗(RVR)、評定注意/即刻記憶的數字廣度測驗(DS)及檢查構造和圖形識別功能的WISC積木測驗(BD)等。
(HDS由日本學者長穀川1974年編製,主要用於篩選癡呆的對象,以便進一步檢查和確診,該方法使用簡便,在我國使用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