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進檢查
1.外周血
紅細胞、粒細胞及血小板減少,也可以為其中單一係列細胞的減少。
2.骨髓象
造血細胞有代償性增生,部分有細胞成熟障礙現象。
3.脾髒切除後
血及骨髓象可以恢複或接近正常,脾髒應作細胞病理學檢查加以證實。
對脾功能亢進原發病進一步診斷更為重要,宜根據條件與需要做以下各項檢查。
4.超聲顯像
體檢時,脾大在肋弓下未能觸及者,應進一步作超聲顯像探測,超聲顯像對脾髒大小、厚度及性質能準確查知,對脾髒內部的病變與臨近器官的關係有協助診斷的價值。當前超聲顯像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其臨床應用普及,對脾功能亢進本身及原發病的確診起了重要作用,有些疾病已不完全依賴進一步的核素檢查。因此,有學者認為在多數情況下,超聲顯像對內髒的檢查可以部分代替CT與放射性核素檢查。
5.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攝影(CT)
CT既可測定脾髒大小,又可發現脾髒深部及表淺病變。如淋巴瘤,CT常表現為脾內有圓形或不規則的不均勻實質性影形,密度低、境界模糊;脾髒血管肉瘤表現為圓形、卵圓形不均勻的影形;脾梗死表現為單個或多個三角性或楔形低密度區。脾與肝同時作CT檢查可以進一步發現肝髒的大小、性質與脾髒的關係。
6.核共振成像(MRI)
這是一種生物磁學核自旋成像技術,它能顯示CT顯像相類似的變化,它主要測定液體在體內的分布,化學結構和血流的速度,以顯示其內部結構及其變化。如水腫、出血與腫瘤,尤其是在探查門脈或脾靜脈變化方麵有一定意義。
7.放射性核素在脾功能亢進中的應用
(1)脾髒容積測定:
以51Cr標記紅細胞靜脈注入血液循環,然後定時測定紅細胞在血液循環中清除率,並測定脾髒中紅細胞阻留指數。不同的脾大患者,脾髒對紅細胞阻留能力不同,正常值為0.15~O.30ml/g。有人認為肝硬化所致的脾大,脾髒容積明顯增加,對紅細胞阻留能力也增強,脾髒阻留紅細胞能力可作為脾功能亢進指標之一。有學者應用平麵閃爍圖測算脾髒容積,設計了一個計算脾髒容積的公式:
V=αF3/2
式中:V—擬求的脾髒容積;F—脾的體表麵積;α—實踐所得的常數0.30。其間的誤差約為10%。
(2)紅細胞壽命測定:
常用示蹤劑為51Cr,靜脈注射51Cr紅細胞懸液,以閃爍探頭分別測定心前區、脾區和肝區的放射性活度,以後又於24 h及隔天相同位置進行測定,直至心前區放射性活性減少一半或紅細胞外表半存期為止。正常人脾/肝比例為1∶1,脾/心比例為1.5∶1。肝/心比例小於1∶1。脾髒腫大時,脾/肝增為2∶1,脾功能亢進引起溶血性貧血時為3∶1~4∶1,一般認為脾/肝比例為2∶1時,已是脾功能亢進。正常人紅細胞半存期(T1/2)為26~40天,生存全時間為110~120天,在脾功能亢進時,紅細胞T1/2明顯縮短。武漢協和醫院對晚期血吸蟲病34例患者以51Cr測定紅細胞半存期為10.5~19天,平均為19.89天,低於正常紅細胞半存期。
(3)脾顯像:
常采用99mTC熱變性紅細胞,113In-熱變性紅細胞或51Cr-熱變性紅細胞,脾顯像檢查的目的是決定脾髒位置、大小、脾腫塊及病變的性質以及有無副脾等診斷。111In-血小板或111In-白細胞也可用於脾顯像的檢查,但因111In價貴,國內尚不能普遍應用。以51Cr和59Fe同時標記即可測知細胞破壞及細胞產生的場所與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