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體培養和分離 從患者血液、淋巴結膿液和原發皮膚損害處可分離培養出漢賽巴通體,則診斷肯定。但該病原體大多呈細胞壁缺陷型,培養條件要求較高,隻有在含鮮血或巧克力培養基,在35℃二氧化碳孵箱中培養6周才可生長,再用Warthin-Starry銀浸染色法可見多形性革蘭陰性杆菌。因而不能作為早期診斷方法,在臨床應用上受到限製。巴爾通體表現為一種細小的、灰白色的、不透明的粘聚性菌落。
2.免疫學檢查
(1)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IFA):用熒光素標記的抗原,測定患者血清中的漢賽巴通體特異性抗體,其效價≥1∶64為陽性。Demers等研究提示,采用免疫熒光抗體進行血清巴爾通體抗體檢測,特異性和敏感性均達到100%。病程早期及4~6周以上兩份血清效價有4倍以上增長,對診斷也有意義。本試驗是一種簡便、快速、靈敏及特異確診本病最易推廣應用的方法。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IgM):檢測抗漢賽巴通體IgM抗體,敏感性強,特異性較好,有臨床診斷價值。ELISA~IgG抗體敏感性較低,不能作為實驗室診斷標準。
(3)皮膚試驗:采用從淋巴結穿刺液經加熱殺菌後作抗原,取抗原0.1ml前臂掌側皮內注射,48h出現直徑≥5mm的硬結者為陽性,周圍有30~40mm水腫紅暈,此紅暈一般存在48h,硬結可持續5~6天或4周。皮膚試驗為遲發型變態反應,較靈敏與特異,其假陽性約在5%。間隔4周反複2次尚陰性可除外貓抓病診斷。感染後皮膚試驗陽性反應可保持10年以上。
上述IFA和ELISA-IgM抗體作為貓抓病血清學診斷標準,兩者在血清型上很少有不同,並與五日熱巴通體有交叉反應。若需分型應作細菌培養,以進一步明確。
3.分子生物學檢測 近年來采用PCR、巢式PCR或PCR原位雜交技術,從淋巴結活檢標本、膿液中檢出漢賽巴通體DNA,陽性率可達96%。但這種特異性及敏感性高的方法實驗條件要求較高,難以作為臨床常規檢查。漢賽和五日熱巴通體DNA的PCR檢測,其CAT1、CAT2一對特異性引物,其核苷酸序列(5’→3’)為GATTCAATTGGTTTGAA(G和A)GAGGCT和TCACAATCACCAGG(A和G)CGTATTC,可擴增出414bp片段產物。
4.病理組織學檢查 對於活檢組織作Warthin-Starry和Brown-Hopps組織染色或組織電鏡檢查,在組織細胞中發現多形性革蘭陰性的病原體有助診斷。但組織染色不能區別巴通體的不同菌型或其他病原體。
5.血常規 病程早期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結化膿時輕度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