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產道異常性難產檢查
1、問診
病史:若有以下病史,如維生素D缺乏病、骨質軟化病、小兒麻痹症、脊柱及髖關節結核、嚴重的胸廓或脊柱變形、骨盆骨折以及曾有剖宮產、陰道手術助產、反複發生臀位或橫位的經產婦、死產、新生兒產傷等,應仔細檢查有無骨盆異常。
2、體格檢查
(1)一般檢查:
身材矮小,低於145cm的產婦,患骨盆均小型狹窄的可能性較大。體格粗壯,頸部較短,骨骼有男性化趨向者,不但因其骨質偏厚影響骨盆腔大小,也易伴有漏鬥型狹窄。雙下肢不等長,可導致骨盆畸形,故應仔細檢查有無影響骨盆形態的下肢或脊柱疾病,有無維生素D缺乏病或骨盆骨折的後遺症等。
(2)骨盆測量:
①骨盆外測量:
由於受骨盆的骨質厚薄及內展、外翻等生理因素的影響,骨盆外測量並不能真實反映產道大小,故有學者主張淘汰不用。但多數學者認為骨盆外測量方法簡單易行,可初步了解骨盆大小,仍可供臨床處理時參考。A、骶恥外徑<;18cm,提示入口麵前後徑狹窄,往往為扁平骨盆。b、坐骨結節間徑<;7、5cm,應考慮出口橫徑狹窄,往往伴中骨盆狹窄。c、坐骨結節間徑後矢狀徑<;15cm或恥骨弓角度呈銳角且恥骨弓低者,也提示出口狹窄。d、米氏菱形不對稱,各邊不等長者,可能為偏斜骨盆。E、骨盆外測量各徑線均較正常值小2cm或更多者,提示為均小骨盆狹窄。
骨盆外測量時,應該注意:A、測量髂前上棘間徑和髂脊間徑時測量器兩端應置於解剖點的外緣,以免測量器滑動產生誤差。B、測量骶恥外徑時,測量器的一端應在恥骨聯合前方盡量靠近陰蒂根部,避免滑入恥骨聯合上緣內產生誤差。C、骨質厚薄對於外測量徑線的可靠性有直接影響。若外測量為同一數值,骨質薄的較骨質厚的婦女其骨盆內腔要大些。用帶尺圍繞右尺骨莖突及橈骨莖突測出前臂下端周徑(簡稱手腕圍),可作為骨質厚薄的指數。我國婦女平均指數為14cm,>;14cm者骨質偏厚,<;14cm者骨質偏薄。當手腕圍為14cm時,骨盆入口前後徑=骶恥外徑-8cm,手腕圍每增加1cm骶恥外徑要多減0、5cm,手腕圍每減少1cm骶恥外徑要少減0、5cm。d、骨盆出口徑線的測量不受骨質厚薄的影響,測量時兩手大拇指內麵應緊貼恥骨坐骨支的內麵,由上而下尋找坐骨結節,一過坐骨結節兩大拇指內麵即無法停留在恥骨坐骨支內麵,因此兩手大拇指最後能停留處即為坐骨結節間徑測量處。坐骨結節間徑不但表明了骨盆出口橫徑的長度,也可間接了解中骨盆橫徑大小。
骨盆其他外部檢查:
A、米氏菱形區(Michaelis’rhomboid):米氏菱形區之縱徑正常為10.5cm,若超過此值,表示骨盆後部過深;橫徑正常為9.4cm,若短於此值表示中骨盆橫徑可能縮短。米氏菱形區上三角之正常高值應為4~5cm,≤3cm者則骨盆入口麵形態偏扁(前後徑縮短),若上三角消失,則為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病骨盆。
B、骨盆傾斜度:凡孕產婦有以下表現者要懷疑骨盆傾斜度過大:
a、孕產婦腹壁鬆弛,子宮向前傾斜呈懸垂腹,多發生於經產婦,現已少見。
b、背部腰骶椎交界處向內深陷,骶骨上翹。
c、腹部檢查胎頭有可疑騎跨現象,即胎頭雖高於恥聯水平,但以手按壓可將其推至恥聯水平以下,這並不表示頭盆不稱,而因骨盆傾斜度過大時,胎頭不能適應骨盆入口麵的方向所造成。
d、恥骨聯合低,產婦平臥時,恥骨聯合下緣接近產床平麵,檢查者常懷疑恥骨聯合過長,實則是由於骨盆傾斜度過大所造成。
②骨盆內測量:
骨盆外測量時如懷疑有骨盆狹窄,應在妊娠晚期或臨產後進行骨盆內測量。內測量須經消毒外陰及陰道後戴消毒手套中指、示指經陰道檢查進行測量。
A、對角徑:是從恥骨聯合下緣到骶岬的距離,正常值為12.5~13cm。對角徑減去1.5cm即等於骨盆入口麵前後徑,即真結合徑。
B、坐骨棘間徑:又稱中骨盆橫徑,此徑不易測量,可采用以下方法:a、用德利(De-Lee)中骨盆測量器測量,但因此器末端難以固定,故不易檢查準確;b、有人提出在內診時手指觸及一側坐骨棘後向另一側橫掃,以手指數估計其長度,但也不夠準確。無法確切了解坐骨棘間徑時可采取臨床估計方法:a、可考慮以髂後上棘間徑亦即米氏菱形橫徑,加1cm作為坐骨棘間徑。b、更簡便方法是將坐骨棘突出程度劃分為3級以表示坐骨棘之長短。Ⅰ級:坐骨棘較平坦,相對坐骨棘間徑較長;Ⅱ級:坐骨棘中等突出,坐骨棘間徑也為中等長度;Ⅲ級:坐骨棘尖銳突出,坐骨棘間徑短小。c、參考坐骨結節間徑的長度。
C、中骨盆前後徑:先確定骶尾關節,然後用內診指尖循此關節向上,越過骶骨第5節約1cm,此處即第4與第5骶椎交界處為測量的後據點,前據點仍為恥骨聯合下緣。中骨盆前後徑平均值為12.2cm。
D、中骨盆後矢狀徑:此徑無法直接測量,但可以坐骨切跡底部寬度代表之,能容3橫指為正常,若≤2橫指表示中骨盆後矢狀徑明顯縮短。切跡之寬窄以肛查指診較為準確,陰道檢查不易觸及,特別是初產婦。
E、恥聯後角:此角應>;156度,檢查時如感覺恥聯後角較寬大表示係女型骨盆,如較小則為猿型或男型骨盆。
F、肛門指診:用於了解骨盆後半部的情況常比陰道檢查更準確,而且簡單易行,實際也為骨盆內測量的一種方法。產婦臨產後第一次肛查即應詳細了解骨盆後半部情況。
檢查方法:讓產婦側臥,髖關節與膝關節屈曲並盡量向上靠近腹壁,檢查者以示指進入肛門進行檢查,了解以下情況:a、骶尾關節活動度。檢查者先以拇指在體外,示指在肛門內捏緊尾骨搖動,觀察骶尾關節是否活動;骶尾關節固定,尾骨椎化,使骶骨末端形成鉤狀即鉤型骶骨,可使出口前後徑縮短。b、骶骨內麵弧度。示指順骶尾關節上行,一般可查到第2、3節骶骨交界處,可根據骶骨內麵的弧度,以估計骶骨係直型、淺弧、中弧或深弧型,若估計係深弧型,可將示指離開骶骨的內麵向骶岬方向直插,若能觸及骶岬,則可認為是深弧型。中弧型骶骨最有利於分娩,淺弧型次之,直型與深弧型均不利於分娩。直型者骨盆各平麵前後徑均縮短,深弧型者入口麵及出口麵前後徑縮短。c、骶骨坐骨切跡。檢查者的示指退至骶骨第4、5節交界處,然後向側上方尋找坐骨棘,在骶骨坐骨韌帶之上測量切跡能容幾指,若能容3指即為正常。d、坐骨棘是否突。
3、輔助檢查
1)X線骨盆測量:
由於X線對孕婦及胎兒可能有放射性損害,因此國內外多數產科工作者均認為隻有在非常必要時才使用。X線攝片骨盆測量較臨床測量更準確,可直接測量骨盆各個麵的徑線及骨盆傾斜度,並可了解骨盆入口麵及骶骨的形態,胎頭位置高低與俯屈情況,以決定在這些方麵有無異常情況。
2)B超骨盆測量:
臨床骨盆外測量雖方法簡便,但準確性較差。1991年開始,北京協和醫院邊旭明等探討陰道超聲骨盆測量方法,以協助診斷頭盆不稱。方法如下:
(1)於孕28~35周做陰道超聲測量骨盆大小:
孕婦排空膀胱後取膀胱截石位,將陰道超聲探頭置入陰道內3~5cm,熒屏同時顯示恥骨和骶骨時,為骨盆測量的縱切麵,可測量骨盆中腔前後徑,前據點為恥骨聯合下緣內側,後據點為第4、5骶椎之間。然後將陰道探頭旋轉90o,手柄下沉使骨盆兩側界限清晰對稱地顯示,為骨盆測量的橫切麵,可測量骨盆中腔橫徑,兩端據點為坐骨棘最突處。根據骨盆中腔前後徑和橫徑,利用橢圓周長和麵積公式,可分別計算骨盆中腔周長和中腔麵積。
(2)於孕晚期臨產前1周,
用腹部B超測量胎頭雙頂徑和枕額徑,並計算頭圍。
(3)頭盆不稱的判斷方法:
①徑線頭盆指數(cephalopelvie index of diameter,CID):為骨盆中腔前後徑和橫徑的平均值與胎兒雙頂徑之差。若CID≤15.8mm,示可疑頭盆不稱,若CID>;15.8mm,無頭盆不稱。靈敏度53.4%,特異度93.2%,準確度77.9%,陽性預測值83.0%;②周長頭盆指數(cephalopelvic index of circumference,CIC):為骨盆中腔周長與胎頭周長之差。若CIC≤17mm,示可疑頭盆不稱,若CIC>;17mm,無頭盆不稱。靈敏度34.2%,特異度87.2%,準確度66.8%,陽性預測值43.1%;③麵積頭盆指數(cephalopelvic index of area,CIA):為骨盆中腔麵積與胎頭麵積(雙頂徑平麵)之差。若CIA≤8.3cm2,示可疑頭盆不稱;若CIA>;8.3cm2,無頭盆不稱。靈敏度37.0%,特異度88.9%,準確度68.9%,陽性預測值46.6%。其中,徑線頭盆指數(CID)準確度最高。
陰道超聲骨盆測量方法的優點:①孕婦及胎兒均可免受X線損傷;②陰道超聲探頭體積小,操作方便;③定位準確,可重複測量;④體型肥胖者也可獲滿意測量效果;⑤結果準確,與X線骨盆測量值比較,95%以上的差別在5mm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①直腸大便充盈時,可使骶岬顯示不清;②盆腔內有較大實性包塊如子宮肌瘤時,坐骨棘無法辨認;③孕末期,胎頭銜接後,先露較低時,陰道超聲測量結果不滿意;④前置胎盤、先兆早產等陰道流血情況下均不宜作陰道超聲測量。
邊氏認為,陰道超聲骨盆測量方法簡便、準確,對母兒無害,建議作為孕婦骨盆測量的常規方法。
3)計算機斷層掃描(CT)骨盆測量:
由於價格昂貴,目前尚未用於產科臨床。 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不少報道利用CT正、側位片進行骨盆測量,方法簡便、結果準確,胎兒放射線暴露量明顯低於X線攝片檢查。
4)磁共振成像(MRI)骨盆測量:
價格昂貴,目前尚未用於產科臨床。MRI對胎兒無電離輻射損傷,與CT及X線檢查完全不同,而且能清晰顯示軟組織影像,可以準確測量骨盆徑線,不受子宮或胎兒活動的影響,誤差<;1%,優於普通x線平片,胎先露銜接情況在矢狀位和橫軸位成像上顯示良好,有利於很好地評價胎兒與骨盆的相互關係,以便決定分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