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嶺區腦梗死症狀診斷
一、症狀
1.主要臨床表現
常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臨床症狀和體征較為複雜,發病時血壓偏低者多見。一般表現可有:意識障礙、言語障礙、運動性失語、經皮質運動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偏盲、運動障礙、感覺障礙、抽搐、智能障礙、精神障礙、性格改變和錐體束征陽性等。
因部位不同各有定位特點,主要取決於損害的部位和程度。但大腦皮質分水嶺腦梗死往往沒有任何症狀。主要臨床特征包括:
①多在睡眠中起病或血壓控製太低;
②急性發病,意識障礙無或較輕,可有精神、性格改變或錐體外係症狀;
③“三偏征”不全,表現為“二偏征”或“一偏征”;
④多表現為輕偏癱或下肢單癱,上肢遠端肌力受損輕;
⑤有經皮質運動性失語或構音障礙;
⑥有血液流變學異常。
2.臨床類型
一般根據供血區域不同,可分為4型,即前分水嶺腦梗死、後分水嶺腦梗死、皮質下分水嶺腦梗死和基底核分水嶺腦梗死。
(1)前分水嶺腦梗死:即皮質前型,是指梗死帶位於大腦前動脈、中動脈之間的表淺區域,主要表現為肢體癱瘓,舌麵癱少見。半數伴有感覺異常。病變在優勢半球者伴皮質運動性失語和智能障礙為主,非優勢半球病變常有情感障礙。
(2)後分水嶺腦梗死:即皮質後型,是指梗死帶位於大腦中動脈和大腦後動脈之間的表淺層,常表現為偏盲,伴黃斑回避現象。此外,常見皮質性感覺障礙,偏癱較輕或無,優勢半球受累表現為皮質型感覺性失語,偶見失用症,近半數可有情緒淡漠,也可有經皮質感覺性失語-情感淡漠-單純失語。非優勢半球病變可出現對側空間忽視和病感缺失。
(3)皮質下分水嶺腦梗死:即皮質下上型,是指梗死位於大腦中動脈深淺支之間,多影響側腦室旁及基底核區的白質,基底核區的纖維走行較集中,此處梗死常出現偏癱和偏身感覺障礙,優勢半球病變常有言語障礙。
(4)基底核分水嶺腦梗死:即幕下的腦分水嶺區梗死,是基底核區各組動脈血管之間的缺血梗死,以小腦分水嶺梗死多見。臨床上常有單純偏身運動及感覺障礙,亦可見單純中樞性麵癱。各型之間的臨床症狀及體征有時並無明顯特征性,診斷需依靠腦CT掃描或腦MRI檢查。
3.國內隋邦森等將其分為以下類型
這種分型可能對於腦CT掃描和腦MRI檢查更為方便。
(1)大腦前動脈與大腦中動脈皮質支的邊緣區,梗死位於大腦凸麵上矢狀竇旁,稱為前分水嶺梗死。
(2)大腦中動脈與大腦後動脈皮質邊緣區,梗死位於側腦室體後端的扇形區,稱為後上分水嶺梗死。
(3)大腦前、中、後動脈共同供血的頂、顳、枕葉三角區,梗死位於側腦室三角部外緣,稱為後下分水嶺梗死。
(4)大腦中動脈皮質支與深穿支交界的彎曲地帶,稱為皮質下分水嶺梗死。
(5)小腦主要動脈末端的邊緣區稱為幕下性分水嶺腦梗死。
根據腦分水嶺腦梗死的發病機製和病因,患者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冠心病或糖尿病等促使腦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或有心髒病史等,突然出現神經係統體征,如言語障礙、運動性失語、經皮質運動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偏盲、運動障礙、感覺障礙、抽搐、智能障礙、精神障礙、性格改變和錐體束征陽性。甚至意識障礙等,應考慮有腦血管病的可能,腦CT掃描和腦MRI檢查是必要的主要診斷方法。
對於分水嶺腦梗死應注意尋找病因,如進行經顱多普勒超聲、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心電圖檢查、心髒超聲檢查和血流變學等項檢查,以便明確病因,預防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