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家族史,禿發部位等臨床表現,診斷不難。女子彌漫性禿發須排外其他原因,如產後禿發,或伴有其他係統性疾患如傷寒、貧血等。
最早可查覺的變化是毛囊結締組織中毛板鞘的下部出現變性,伴血管周圍嗜堿性變化。毛囊逐漸萎縮、變小,終於被毳毛所代替,最後許多毳毛、毛囊消失,毛囊逐漸留下一束硬化的玻璃纖維樣結締組織。最後脫發區的毛囊生長期縮短,休止期毛囊百分比增高,其毛發鬆動易掉,表皮菲薄。表皮突變平,表皮下毛細血管叢幾乎消失。真皮中含硫的粘多糖沉積增多,毳毛毛囊酶的活性一般正常。
【臨床表現】
常出現於20~30歲的成人。男性占80%,稱男式脫發(male pattern alopecia);女性占20%,稱女性式脫發(female pattern alopecia)。本病在白種人發生率較高,而我國發病率明顯較低。據上海1976年調查,早禿的發病率為0.63%。
男式脫發主要發生於頂額部、發前緣尤其額部兩側發際向後退。因而前額變高,尤以兩鬢角明顯,向上向後延伸。隨著病情逐漸加重,頭頂部一片光禿,僅枕部及兩側顳部仍保留剩餘的發緣。脫發處頭皮光滑,可見纖細的毳毛,無自覺症狀或僅有微癢。
不同病人的脫發形式及脫發速度不同,但大多病程緩慢,可伴有脂溢性皮炎或皮脂溢出。有的較輕病人僅表現為兩鬢角處脫發,頭頂部毛發稀疏。
女式脫發少見,程度也輕。一般是彌漫性頭發脫落,以頭頂部位明顯。逐漸脫落,但不脫光,兩鬢角也很少脫發。頭發柔細並失去光澤。患處頭皮變薄、可有灼熱感,發癢或按痛。以後很難完全再長出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