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係因果糖二磷酸醛縮酶缺陷所致的先天性代謝紊亂性疾病。因缺乏1-磷酸果糖醛縮酶,1-磷酸果糖不能進一步代謝,在體內積聚,抑製肝磷酸化酶活性,影響糖原降解,並在1,6-二磷酸果糖水平阻止糖異生的進行。本病是半乳糖血症中的一種,發病率各國不同,是半乳糖分解代謝中,果糖二磷酸醛縮酶缺陷所致的代謝紊亂性疾病,其中半乳糖-1-磷酸尿苷轉移酶缺陷發病率約1∶5萬~1∶1萬果糖激酶缺陷是一種罕見和無症狀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根據在2.9萬例尿糖陽性病人中發現4例該酶缺陷者,推測其發病率為1/13萬。主要表現在進食含果糖食物後出現低血糖和嘔吐。 本病與半乳糖不耐症一樣,出生後給予新生兒喂食後才開始出現症狀。故在出生後即給予人工喂養的新生患兒常在2~3天內出現嘔吐、腹瀉、脫水、休克和出血傾向等急性肝功能衰竭症狀;母乳喂養兒都在幼嬰兒時期給予含蔗糖或果糖的輔食後發病,在喂養30min內即發生嘔吐、腹痛、出冷汗直至昏迷和驚厥等低血糖症狀,若不及時終止這類食物,則患兒迅速出現食欲不振、腹瀉、體重不增、肝大、黃疸、水腫和腹水等。有些患兒在嬰兒時期會因屢次進食“甜食”後發生不適症狀而自動拒食,這種保護性行為可使患兒健康成長至成人期。少數患兒可能因未及時診斷治療而死於進行性肝功能衰竭。 確診可依據: 1.臨床特點:從食物中摒除果糖後,臨床症狀如嘔吐、腹痛、出冷汗直至昏迷和驚厥等低血糖症狀於幾小時內消失。 2.果糖耐量試驗(fructose tolerance test) 顯示血葡萄糖及血磷急速下降,同時果糖、脂肪酸及乳酸上升,但本試驗易引起低血糖發作,故宜慎用,而且所用果糖量宜減少,口服按0.5g/kg,靜脈量減半,兒童也可按3g/m2口服。 3.活檢:肝、腸黏膜中酶的測定顯示酶活性顯著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