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雷諾現象、多關節炎或多關節痛、手和手指呈彌漫性腫脹或手指呈圓錐狀變細或外觀呈臘腸樣、食管運動功能低下和有多發性肌痛、肺部病變。本病起病方式變化多端,多數以雷諾現象為最早表現,但也有以肌肉疼痛和觸痛同時伴有肌無力起病者。還有的病人是以發熱、多關節炎為早期主訴,有的病人則以紅斑皮損、發熱、心肌炎、心律失常、全身淋巴結腫大為早期特征。
係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和係統性硬化症,三者的表現可以同時存在,也可分別在相隔數月或數年出現,有多器官受累的特征。
1.關節表現 93%~96%的患者有關節痛,其中2/3有明顯的關節炎,多數病人不出現關節畸形,僅有個別患者呈典型類風濕關節炎改變,出現皮下結節。
2.皮膚表現 以雷諾現象最多見,占84%~87%,而且常為本病的初始或先驅症狀。手指腫脹,伴有局部皮膚變緊、增厚者占47%~88%。出現係統性紅斑狼瘡樣紅斑,毛細血管擴張,手指萎縮性紅斑性斑點,皮肌炎樣的眼眶性紅斑,散在性非瘢痕性灶性脫發及色素異常(色素減退或增加)。
3.肌肉表現 肌肉疼痛以腰背部、肩胛部、四肢近端最常見。多數病人既有主觀疼痛又有觸痛,隻是表現程度不同,常伴有肌無力。有的病人表現為主觀肌痛而無觸痛。有時臨床上不出現肌痛,但肌肉活檢呈炎症性肌病改變,同時血清肌酶升高。
4.消化係統表現 約2/3的患者食管運動功能低下,表現為吞咽幹食物時胸骨後有阻塞感或鈍痛,臥位時更明顯。後期伴發食管炎,吞咽食物時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也可有腸道運動功能低下,表現為腹痛、腹脹與便秘交替出現等。部分患者可有輕度到中度肝、脾大。
5.呼吸係統表現 輕者無呼吸道症狀,嚴重者活動後呼吸困難,出現肺動脈高壓、胸膜炎等。查體可聞及濕囉音和幹囉音。
6.循環係統表現 心髒受累很少見。多數表現為心包炎、心肌炎、全心炎或瓣膜性心髒病。
7.泌尿係統表現 文獻報道腎髒受累少見(0%~10%),有的雖有損害但其程度也很輕微。然而也有個別患者可死於進行性腎功能衰竭。有的呈持續性或間歇性蛋白尿、鏡下血尿、顆粒管型、紅細胞管型。如進行腎穿刺活檢,則可見彌漫性膜性腎小球腎炎、局灶性腎炎或僅有血管間質細胞增生,鏡檢為高血壓性血管改變、腎小球細胞增生及局限性基膜增厚,伴有明顯的血管內膜增生和管腔閉塞。
8.泌尿係統表現 約10%的患者有神經係統症狀,常見為三叉神經痛。有時可出現一過性精神失常、多發性周圍神經痛、腦梗死、無菌性腦膜炎、抽風等。
本病目前尚無明確和統一的診斷標準,主要依據綜合判斷。凡臨床上遇到多關節炎或關節痛、雷諾現象、無固定部位肌肉疼痛、不明原因的手指腫脹、不同程度的貧血及血沉增快,或病人同時有係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係統性硬化症三者或其中二者的不典型臨床特征,即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應進行ANA檢查,凡滴定度大於1∶160,且呈斑點型,抗RNP抗體滴定度升高,即可確診。
1987年Sharp對該病提出如下診斷標準:
1.主要標準
(1)肌炎(重度)。
(2)肺部累及①CO彌散功能<70%;②肺動脈高壓;③肺活檢顯示增殖性血管損傷。
(3)雷諾現象或食管蠕動功能降低。
(4)手腫脹或手指硬化。
(5)抗ENA抗體滴度≥1∶10000,抗UIRNP抗體陽性,抗Sm抗體陰性。
2.次要標準
(1)脫發。
(2)白細胞減少或小於4×109/L。
(3)貧血血紅蛋白女性
(4)胸膜炎。
(5)心包炎。
(6)三叉神經病變。
(7)關節炎。
(8)頰部紅斑。
(9)血小板減少<100×109/L。
(10)肌炎(輕度)。
(11)既往有手背腫脹史。
3.確診
(1)臨床4個主要標準。
(2)血清學抗RNP抗體陽性,滴度>1∶4000,除外抗Sm抗體陽性。
4.可能診斷
(1)臨床:
①3個主要標準。
②2個主要標準(1,2或3)及2個次要標準。
(2)血清學抗RNP抗體陽性,滴度>1∶1000。
5.可疑診斷
(1)臨床:
①3個主要標準。
②2個主要標準。
③1個主要標準或3個次要標準。
(2)血清學抗RNP抗體陽性,滴度≥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