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皮損為廣泛性、對稱性分布,常累及肩關節、上肢伸側麵、上背部和頸部。皮損開始為小紅斑性、輕度脫屑性丘疹,兩個形狀相同的皮損可融合成一個較大的皮損。這種紅斑性丘疹可發展為表麵脫屑的丘疹鱗屑形皮損,也可向周圍擴散形成環狀皮疹,然後融合成多發性環狀外形。偶爾同一個病人可出現上述兩型皮損,但多以一種為主,常融合形成較大的皮損。在環狀皮損中心常見有帶灰色的色素脫失、毛細血管擴張和淺表性鱗屑,其周圍繞以紅斑。這些皮損的邊緣偶爾出現小水泡,這是由於嚴重的表皮基底細胞層病變引起表皮分離所致。皮損消退後,仍然可有色素脫失和毛細血管擴張。色素脫失常持續數月而最後消失,毛細血管擴張可長期存在(圖1,2,3)。
總之,本病和盤狀紅斑狼瘡具有共同的臨床特征而又有明顯的差別。本病為非瘢痕形成,其脫屑和毛囊栓形成較輕,持續時間較短,分布較廣,皮損有融合的傾向,可形成較大的皮損區,其色素改變有時很突出,急性炎症消退後色素消失可持續數月,但不伴有真皮萎縮,為可逆性改變。半數以上病例有彌漫性非瘢痕形成性脫發,且對光敏感較盤狀紅斑狼瘡更為常見。約40%的病人可發生軟齶黏膜損害,這種改變在具有明顯係統性表現者尤為多見;約1/5病例出現網狀青斑和甲周毛細血管改變;約1/5病例可發生盤狀紅斑狼瘡的瘢痕形成性皮損,這些皮損常位於頭皮,並且可發生在SCLE出現前許多年。幾乎所有的病人都有輕度的係統性表現,最常見的有關節痛、原因不明的發熱和全身不適,很少有嚴重的中樞神經係統損害。
根據本病皮損具有非固定性、淺表性、非瘢痕性以及惡化和緩解交替發生的特征,無慢性盤狀紅斑狼瘡所特有的固定性及慢性瘢痕形成特征,也無係統性紅斑狼瘡嚴重多係統損害的特征,如中樞神經係統病變,腎髒病變,結合表皮基底細胞層特征性病理改變等,在臨床上即可基本確診。再參考有關實驗室檢查,如熒光ANA陽性,抗SSA、SSB抗體陽性,以及HLA-DR3或HLA-B8陽性,即可診斷為SC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