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感染B19一周形成病毒血症,在第89天發生高峰期病毒血症。潛伏期為6~18天,個別可長達28天。感染後的臨床症狀為雙向性,即病毒血症期和抗體形成期。在病毒血症期有的病人無症狀,有的病人出現上感樣症狀:即短暫發熱、全身不適、肌肉疼痛、頭痛、皮膚瘙癢及畏寒。繼之出現皮疹、多關節痛或多關節炎,此時伴有體內形成抗B19 IgM抗體反應期以消除病毒血症。大多數病人因皮疹和關節症狀到醫院就醫時已無傳染性。急性感染後,抗B19 IgM抗體持續23個月後逐步下降,抗B19 IgG反應期可長期持續存在,但無診斷學意義。
1.主要表現
(1)一過性再障危象:Pattison等首次敘述了微病毒B19相關的臨床綜合征,通過臨床證實,發現鐮刀細胞貧血病人新近感染B19後發生一過性再障危象,以後發現此種一過性再障危象發生在其他慢性溶血性貧血而網織紅細胞停止再生的病例,但在網織紅細胞停止再生後7~10天,又明顯回升到臨界水平。在慢性溶血性貧血病人,周期性出現伴有網織紅細胞下降時,應高度懷疑有病毒感染,尤其B19感染。已證實70%B19感染的病人出現一過性再障危象,這些病人紅細胞再生停止發生在巨紅細胞期,此時巨紅細胞內可見有邊緣性細胞內包涵體。其他溶血性貧血如α-地中海貧血、地中海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及鐵幼粒細胞性貧血等感染B19後均可發生一過性再障危象。
(2)傳染性紅斑:80%病人感染B19後出現麵部傳染性紅斑,也可位於軀幹及四肢。皮損外觀呈帶狀及網狀,也可為高起局部皮膚的斑丘疹。偶爾皮疹為出血性紫斑、水皰。約半數病人有皮膚瘙癢。多數病人皮損消退後有易複發傾向,其誘因為日曬、熱水浴和過度勞累。此時全身症狀有疲倦、頭痛、咽喉痛、咳嗽、發熱、厭食、嘔吐、腹瀉及關節痛等。皮疹的複發與病毒血症直接相關。
(3)關節炎:主要見於成年人,尤以成年女性多見。急性關節炎多為對稱性,一般自手或膝關節開始,經2~3天後波及其他關節如腕、踝、足、肘及肩關節。而整個脊柱關節較少累及。關節炎表現為疼痛、僵直,不同程度的腫脹,通常在兩周內緩解,但緩解後仍有不同程度持續存在的關節症狀;約半數病人在出現關節症狀的同時,伴有全身不適、發熱、皮損及消化道症狀。這些症狀常隨著關節症狀的惡化而發生。與類風濕關節炎不同的是本病關節炎通常不造成侵蝕性破壞,但關節受累的分布、對稱性及晨僵與類風濕關節炎相似。約半數病人關節炎呈慢性進行性,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關於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典型病人的晨僵持續1h以上。上肢指關節、腕關節及掌腕關節對稱性受累。若在急性期出現不同滴度的自身抗體如RF、抗DNA抗體、抗核抗體及抗淋巴細胞抗體,則提示類風濕病或紅斑狼瘡的診斷或這種自身免疫繼發B19感染。
(4)胎兒水腫:約30%孕婦感染B19,可引起胎兒感染,但公共場所10%感染B19的胎兒可造成嚴重後果。被感染胎兒紅細胞壽命縮短到45~70天。胎兒感染B19可發生再障危象,引起高排出性心力衰竭,從而造成繼發性軟組織水腫和腹水、胸腔積液。有些孕婦發生羊水過多引起胎兒發生非免疫性水腫。也有報道B19引起胎兒病毒性心肌病而最終造成胎兒水腫。還有報道胎兒發生先天性綜合征,其特征為貧血、血小板減少、心功能不全及肝功能障礙。
(5)骨髓受抑製: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缺損病人可能不能完全清除B19病毒血症;先天性免疫缺損病例(如Nezelof綜合征)、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慢性髓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其他癌症、艾滋病及新生兒免疫係統發育不全,均可持續感染B19及骨髓抑製。而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抗B19 IgM抗體僅持續2個月左右。抗B19 IgM抗體和急性期抗B19 IgG抗體反應識別Vp2(病毒表麵蛋白2)抗原決定基。在康複期抗B19 IgG抗體識別Vp1(病毒表麵蛋白1)抗原決定基。
2.次要表現
(1)皮膚:B19感染後可引起幾種皮膚損害,主要表現為膿皰性丘疹伴有毛囊炎樣改變。紅細胞滲入真皮內使膿皰呈出血性丘疹。雖然有的病人由於血小板減少而引起紫斑或瘀斑,但在血小板無明顯變化時發生類似Henoch-Schlein紫癜樣皮疹。皮損最明顯的特征是在手腕和踝部發生邊界清楚的紅皮症,稱之為手套襪套綜合征。皮損部位出現水腫瘙癢,皮損消退後出現局部脫屑,但其他病毒感染也可發生該綜合征。
(2)神經係統:表現為周圍神經病,也可表現為手指感覺異常,偶爾可發生足趾麻木,手臂進行性無力。據報道也可發生無菌性腦膜炎和腦病,也可出現纖維肌痛症。
(3)網狀內皮係統:據報道B19感染也可發生良性自限性全身淋巴結腫大,伴有血細胞吞噬綜合征的淋巴結腫大頗似壞死性淋巴結炎。
二、診斷
診斷主要靠臨床表現及特異性血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