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大部分G-6-PD缺乏症患者可以無任何臨床症狀。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溶血性貧血,通常貧血是發作性的。但某些特殊變異性可以導致先天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一般來說,溶血與應激狀態有關,主要有服用某些藥物、感染、新生兒期或服用蠶豆等。
1.藥物性溶血
某些藥物,如氯黴素,在嚴重的Mediterranean型G-6-PD缺乏症患者可以誘導輕度的溶血,但在輕度的A-或Canton型缺乏症患者則不會產生溶血,此外,同一G-6-PD變異型的不同個體對同一藥物的反應程度不一樣,如噻唑碸在某些G-6-PD缺乏患者可導致溶血,而同一類型缺乏的其他患者則表現正常。伯氨喹啉型藥物性溶血性貧血 是由於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藥物而引起的急性溶血。此類藥物包括:抗瘧藥(伯氨喹啉、奎寧等)、鎮痛退熱藥(阿司匹林、安替比林等)硝基呋喃類、磺胺類藥,碸類藥、萘苯胺,大劑量維生素K、丙磺舒、川蓮、臘梅花等,常於服藥後1—3天出現急性血管充血。有頭暈、厭食、惡心、嘔吐、疲乏等症狀。繼而出現黃疸、血紅蛋白尿、溶血嚴重者可出現少尿、無尿、酸中毒和急性腎衰竭,溶血過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點,輕症的溶血持續1—2天或1周左右臨床症狀逐漸改善而自愈。
2.感染性溶血
感染誘導的溶血性貧血可能比藥物誘導的溶血性貧血更為常見,在G-6-PD缺乏症患者患發熱性感染後幾天內就可以出現貧血。誘發G-6-PD缺乏症患者溶血的感染,較肯定的報道有傷寒、大葉性肺炎、肝炎等。另外還有流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鉤端螺旋體病、水痘、腮腺炎、壞死性腸炎,此外沙門菌屬、大腸埃希杆菌、β溶血性鏈球菌、結核杆菌和立克次體感染等也有報道。貧血一般相對較輕,黃疸一般不明顯,但在病毒性肝炎患者黃疸明顯,紅細胞加速破壞會給已經受損的肝髒增加膽紅素負荷量,會導致血清膽紅素水平急劇升高。此外,已有繼發於大量血管內溶血的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報道。感染誘導的溶血除與感染過程中白細胞吞噬細菌後所生成的H2O2導致缺乏G-6-PD紅細胞破壞外,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A除會啟動溶血外,感染還可以誘發暫時性紅細胞生成停滯,因此除紅細胞壽命縮短外,還可以同時存在再障危象。
3.蠶豆病
蠶豆病係進食蠶豆後發生的急性溶血性貧血。大部分病例是由於食用鮮蠶豆所致,因此,其高發季節為收獲蠶豆的4月和5月。食用幹蠶豆亦可引起溶血。母親食用蠶豆後可以通過母乳使嬰兒發病,食用幹蠶豆的山羊的奶亦可發生該病。盡管有吸入蠶豆花粉導致蠶豆病的報道,但蠶豆開花期(3月)蠶豆病的發生率未見增高。蠶豆病常見於1~5歲的小孩,以男性患者為主,男性與女性患者之比為7∶1。在進食蠶豆後5~24h出現急性血管內溶血,頭痛、惡心、背痛、寒戰和發燒,隨後出現血紅蛋白尿、貧血和黃疸。血紅蛋白濃度下降急劇而嚴重,80%的患者低於60g/L,30%的患者低於40/L,如果不進行輸血治療則由於貧血導致病死率約為8%,3~4天後緩慢恢複。
4.慢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
導致慢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chronic nonspherocytic hemolytic anemia,CNSHA)G-6-PD變異型的共同特性是體內活性低或顯著不穩定。
貧血和黃疸常常在新生兒期首次出現。高膽紅素血症可能需要換血治療,一般溶血發生無明顯啟動因素。嬰兒期以後,溶血性疾病的症狀和體征輕微而易變。臉色蒼白少見,可間斷出現鞏膜黃染,很少有脾大。可因感染、服藥等誘因而出現急性溶血危象。
5.新生兒黃疸
G-6-PD缺乏症所致的新生兒黃疸多在出生後24~72h內發病,也可遲至1周後,黃疸的高峰在生後4~7天出現,也有遲至生後2周才出現者,一般在生後5~8天起黃疸開始消退。患兒的黃疸程度較重。
G-6-PD缺乏症導致新生兒黃疸的原因尚不明確。感染因素是最主要的誘因,各種藥物誘發溶血也占一定比例,主要是水溶性維生素K、樟腦丸和川蓮等。另外,早產、病理產、足月小樣兒及母親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產科因素,以及某些並存病理征如新生兒頭顱血腫、ABO溶血等因素,可以單獨或與其他誘因共同作用使G-6-PD缺乏症患兒的黃疸加重。此外,新生兒的某些內源因素,如新生兒某些生理性、暫時性的異常因素諸如過氧化氫酶活性較低;血清維生素E水平低,使G-6-PD缺乏症新生兒對血紅蛋白變性和溶血敏感性增加;新生兒維生素C血濃度增加,可刺激磷酸己糖旁路,降低其維持還原型穀胱甘肽水平的能力;生理性低血糖、酸中毒、低氧血症等新生兒體內代謝異常,也與新生兒黃疸的發生有關。
6、感染誘發的溶血
細菌、病毒感染可誘發G-6-LG缺乏者發生溶血,一般於感染後幾天之內突然發生溶血、程度大多較輕,黃疸多不顯著。
7、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性溶血性貧血(CNSHA)
在無誘因情況下出現慢性溶血,常於嬰兒期發病,表現為貧血、黃疸、脾腫大、可因感染禍福藥而誘發急性溶血,約有半數病例在新生兒期以高膽紅素血症起病。
G-6-PD缺乏症除某些變異型可以發生慢性溶血外,大多數隻有在某些誘發因素作用下才會出現溶血,根據急性溶血性貧血特征,有半月內食用蠶豆史或2天內有服用可疑藥物史或感染、糖尿病酸中毒等誘因存在的證據,經篩選試驗或酶活性測定有G-6-PD缺乏者即可確認。
二、診斷
(一)病史及症狀
⑴ 病史提問:注意:①有無家族史。②貧血出現的誘因:是否與食用蠶豆、伯氨喹啉等氧化類藥物或感染有關。③是否有黃疸及血紅蛋白尿病史。
⑵ 臨床症狀:頭暈、頭疼、心悸、呼吸困難、腹痛、腰背痛。嚴重血紅蛋白尿者可導致腎功能衰竭。
(二)體檢發現
貧血外貌、皮膚、鞏膜黃染、肝脾輕度腫大或正常。
(三)輔助檢查
1. 血象:血紅蛋白減少,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網織紅細胞增高;見咬痕紅細胞和水皰細胞,可見幼紅細胞;紅細胞中可見Heinz小體。白細胞、血小板數多增高。
2. 骨髓象: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紅係、粒係均增生。
3. 血間接疸紅素增高,血清結合珠蛋白減少或消失,血漿遊離血紅蛋白增高。尿含鐵血黃素陽性。
4.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還原率<75%;熒光斑點試驗:出現熒光時間>10min;硝基四氮唑籃紙片法:濾紙片呈淡紫藍色或仍為紅色。
5. 有條件做G-6-PD活性定量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