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失血性貧血症狀診斷
一、症狀
新生兒紅係統血象有其特點,不能用成人貧血標準,也不能用其他年齡組的兒童貧血標準來診斷新生兒貧血。由於各患者采血時間不同,檢測方法各異,故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新生兒貧血標準,但一般認為,新生兒期如毛細血管血的血紅蛋白低於145g/L,紅細胞數少於4.6X10^12/L(460萬/mm3),紅細胞壓積小於0.43,可診斷為新生兒貧血。生後24小時內出現的明顯貧血,往往是失血性貧血或同族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前者往往伴有麵色蒼白,甚至休克;後者往往在24小時內出現黃疸。胎-母輸血的診斷,主要通過母血中檢測胎兒紅細胞而確定。當新生兒明顯貧血而無產時或產後的出血,又排除了溶血性貧血時,均應進行此檢查,以排除胎-母輸血。由於胎兒血紅蛋白有抗酸和抗堿的特性,而胎兒及新生兒紅細胞主要為胎兒血紅蛋白,故新生兒紅細胞大多數具有抗酸或抗堿的特性。正常成人紅細胞不能抗酸或抗堿,故可利用此特性檢查產婦血中有多少抗酸或抗堿紅細胞,即為胎兒輸入母體的紅細胞。單卵雙胎之間靜脈血血紅蛋白相差在50g/L以上者,應疑及胎-胎輸血的可能,因即使雙卵雙胎之間,其血紅蛋白也不會相差33g/L。
圍產期大量出血,可發生低容量性休克和嚴重的產前或產時窒息。嬰兒有低血壓,極度蒼白,脈搏弱或缺如,呼吸無力,對心肺複蘇反應差。因為可能還無時間形成紅細胞壓積下降,出生時紅細胞壓積的正常並不能排除急性大量失血。相反,有慢性胎-母出血的嬰兒,表現蒼白並有低紅細胞壓積,但有良好的脈搏和灌注。
在胎-胎間輸血,供者往往小於胎齡和貧血,尿量少導致羊水少;受者顯著大且多血,尿量多導致羊水多。
取決於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時間、速度,小量出血可無症狀。
1.一般表現
輕度失血的新生兒出生時並無症狀。分娩時發生的急性經胎盤失血,出生時新生兒貧血不明顯,但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與蒼白窒息鑒別,前者給氧症狀不能緩解,後者吸入氧後症狀緩解。新生兒生後隨著細胞外液不斷進入血液循環以代償低血容量,24h後病兒可出現貧血,但無肝脾腫大。宮內慢性失血者,出生時即有顯著貧血,除蒼白外,其他症狀常不明顯,甚至Hb低至40~60g/L症狀仍較輕微,但可有肝脾腫大。嚴重的病例可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兒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網織紅細胞增高,血清鐵減少。出血速度不同的表現:
(1)慢性失血:多為產前失血,顯著蒼白但呼吸窘迫不明顯,偶見充血性心力衰竭,多有肝脾腫大。
急、慢性失血的臨床特征。
(2)急性失血:多為產時失血,生後不久蒼白、煩躁不安、呼吸淺快、不規則甚至呼吸窘迫、心動過速、脈搏細弱。出血量多時有休克症狀,一般無肝脾腫大。
2.不同病因失血表現
(1)產前失血:發生胎-母輸血時,偶見胎、母血型不合,孕母可出現輸血反應,如寒戰、發熱、甚至急性溶血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
(2)頭顱血腫:又稱骨膜下血腫,常位於一側或兩側頂骨部,局部皮膚不腫,不變色,由於骨膜下出血緩慢,血腫多在生後數小時或2~3天才明顯,1周內達最大範圍,以後漸吸收縮小。血腫界限清楚,不越過骨縫,有波動感,局部皮膚顏色無改變,借此可與產瘤(先鋒頭)及帽狀腱膜下血腫鑒別,後兩者的範圍均可超越骨縫,產瘤出生時即發現,界限不分明,壓之柔軟且可凹,無波動感,局部皮膚可呈紅或紫色;頭顱血腫與帽狀腱膜下血腫的鑒別見下文。頭顱血腫位於枕骨部位者,需與腦膜膨出鑒別,後者捫之隨呼吸有起伏感,頭顱X線片可見局部顱骨有缺損,而頭顱血腫顱骨完整,偶見顱骨有線樣骨折。巨大頭顱血腫可致失血性貧血及高膽紅素血症。頭顱血腫吸收較慢,因大小不同可在2周至3個月左右消退。吸收時先在血腫邊緣形成隆起的骨化的硬邊,中央凹陷,呈火山口樣改變。
(3)雙胎間發生輸血:在單絨毛膜雙胎妊娠雙胎間發生輸血的發生率為4%~35%。雙胎間發生輸血的時間尚無一致看法,多認為是慢性失血過程,但也可在分娩時發生或轉為急性輸血,後者供血兒表現為急性失血性休克;慢性失血過程所致的本病,供血兒表現蒼白,Hb可比受血兒低50g/L以上,發育遲緩、體重可比受血兒輕20%。重者可出現水腫、肝脾腫大、尿少及羊水少。貧血嚴重時可表現呼吸急促等心力衰竭症狀,甚至死於宮內。相反,受血兒則表現為個體大,多血貌,心、肝、腎、胰及腎上腺增大,尿多、羊水多,血液紅細胞增多、黏稠度增高,高膽紅素血症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偶見受血兒的血液經動脈吻合支流向死亡的供血兒,導致低血壓、貧血,並可繼發腦部缺氧缺血性損傷。雙胎輸血可伴發無心畸形,即供血兒無心髒,2個胎兒靠受血兒1個心髒供血,發生率約占單卵雙胎妊娠的1%。也常同時伴發單臍動脈畸形及帆狀胎盤。
雙胎輸血發生越早,預後越差,如不治療圍生期病死率幾乎是100%。孕28周前診斷及處理者,圍產兒病死率在20%~45%,明顯高於雙羊膜囊、雙絨毛膜無胎兒間輸血的雙胎兒。
(4)肝髒破裂:可因臀位產、巨大兒、急產、複蘇時擠壓胸腹部、宮內缺氧及凝血機製障礙等所致,也有報道順產的新生兒因肝髒血管瘤、胚胎性腫瘤破裂而引起出血者。肝受傷的初期先在肝包膜下形成血腫,待出血量增多,肝包膜破裂則引起腹腔內出血。因此,早期症狀常不明顯,多在生後48h內出現症狀,表現為拒奶、不安、蒼白、呼吸急促、心率快、黃疸、肝髒增大、右上腹可捫及腫物。待血腫增大或破裂,則出現急性失血性休克、腹脹、移動性濁音,臍部偶呈藍色,即Cullen征。若病情急,可因失血性休克死亡,甚至在生前診斷還有一定困難。本病診斷需靠腹部超聲波檢查,或腹腔穿刺有血性液體,但穿刺無血性液體也不能排除內髒出血。治療需輸血抗休克,外科剖腹探查,進行治療。
(5)帽狀腱膜下血腫:生後不久即見頭皮局限性腫脹,出血可通過軟組織擴散,出血量較少時血腫範圍較局限,有的可被產瘤所掩蓋,出血量多時,腫脹範圍逐漸擴大,可累及整個頭皮,甚至波及額、眼周、枕或頸背部。血腫有波動感,常使前囟不易捫清,所覆皮膚可呈青紫色。出血嚴重時可致貧血或低血容量休克,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死亡。
(6)脾髒破裂:可單獨發生或與肝髒破裂同時發生,尤其是胎兒有脾腫大者,治療同肝髒破裂。
(7)腎上腺出血:據報道發生率為1.7‰,多見於臀位巨大兒或糖尿病母所生的嬰兒,剖宮產兒未見有發生者。腎上腺出血的原因尚不明,可見於分娩損傷、缺氧或重症感染的應激,腎上腺神經母細胞瘤破潰也可致大量出血,北京兒童醫院曾見1例生後15h雙側腎上腺巨大血腫破裂入腹腔致失血性休克,病理診斷為神經母細胞瘤。腎上腺出血90%為單側,多見於右側。新生兒腎上腺相對較大,毛細血管豐富,其周圍缺乏間質支持,容易受傷和出血。右側腎上腺位於肝和脊柱間,易被擠壓,其靜脈直接開口於下腔靜脈,受靜脈壓高的影響,受傷後易引起出血。少量出血可無症狀,僅在較大的嬰兒X線片或屍檢中見到鈣化灶。大量出血可引起休克、青紫,腹部膨隆,腎區可觸及腫塊,雙側。腎上腺出血可出現一過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症狀。腹部超聲波檢查可明確診斷,但重症者常在屍檢時才被確診。治療除抗休克外,應按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處理,加用氫化可的鬆5mg/(kg·d)靜脈點滴。
(8)腎髒損傷:臀位產時可引起腎破裂或腎蒂撕脫,生後不久出現血尿,腹部漸膨隆,有腹水並可捫及可移動的腎腫物。出血量多時則有貧血及失血性休克等。腹部超聲波檢查可明確診斷。鑒別診斷包括腎髒腫瘤伴發出血及腎靜脈血栓形成或梗死。治療與肝破裂相同,剖腹探查若腎有廣泛出血壞死則應作腎切除術。
二、診斷標準
1.胎-母輸血為隱匿性,除臨床表現貧血,無黃疸外,診斷有一定困難,常需依賴以下各種試驗:
(1)母血循環中找到胎兒紅細胞:診斷時應注意:
①排除母親有任何使胎兒血紅蛋白增加的疾病。
②母、子如有ABO的血型不合,胎兒紅細胞進入母血循環後極易清除,故酸洗脫法檢查應在分娩後數小時內進行,否則易出現假陰性,其他檢查方法包括直接區別凝集試驗,熒光抗體技術等,但方法較複雜,不常應用。
(2)母血胎兒血紅蛋白定量檢查。
(3)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定量檢查。
2.雙胎輸血
(1)過去診斷方法:
①供血兒胎盤蒼白,萎縮;受血兒胎盤充血,紅色肥大,注射牛奶或有色溶液可證實血管吻合存在,但實際上這種血管吻合並不容易發現。
②雙胎體重相差>20%,血紅蛋白相差>50g/L及雙胎臨床表現,有學者發現雙絨毛膜雙胎亦可有相似情況,並認為受血兒不一定血紅蛋白增加,供血兒亦可因代償性紅細胞生成素增加,而使兩胎間血紅蛋白區別不明顯。
(2)新的診斷方法:最近提出新的診斷方法:
①產前B超檢測:根據雙胎間腹圍相差>20%,羊水量不等,胎兒水腫,來確定雙胎輸血。
②胎兒臍動脈多普勒速率測定:觀察血流型,雙胎間有收縮/舒張比率的差異。
③臍帶穿刺:可除外染色體異常、先天性宮內感染引起的宮內生長遲緩。
3.出生後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