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症狀診斷
一、症狀
主要是慢性溶血及其合並症的表現。病情輕重不一,可以是嚴重的新生兒黃疸,少數患者直到成年或年老才發現貧血,還有的因骨髓功能完全代償,平時可能沒有明顯的貧血和其他表現。但查體時常有黃疸和脾大。一般貧血或黃疸首次發生於嬰兒或兒童時期,不像G-6-PD缺乏的患者,PK缺乏症嬰兒出現黃疸時總是伴有貧血且常有脾大,貧血程度通常比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患者更嚴重,常常需要輸血。
二、診斷
診斷依賴於紅細胞PK的活性測定在考慮PK缺乏症的診斷時要注意:
①篩選PK活性的熒光斑點試驗的標準化;
②除外繼發性PK缺乏的可能,以下為PK缺乏的診斷標準。
1.PK活性測定的正常參考值
(1)熒光斑點法PK活性篩選試驗:
①PK活性正常:熒光在25min內消失。
②PK活性中間缺乏值(雜合體值):熒光在25~60min消失。
③PK活性嚴重缺乏值(純合體值):熒光在25min不消失。
(2)PK活性定量測定[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推薦的Blume法:
①正常值:(15.0±1.99)U/gHb(37℃)。
②低底物濃度(PEP)正常值:正常活性的14.9%±3.71%(37℃)。
③低PEP PDP刺激後的正常值:正常活性的43.5%±2.46%(37℃)。
④純合子值為正常活性的25%以下,雜合子值為正常活性的25%~50%。
(3)中間代謝產物正常值(37℃):
①ATP:(4.23±0.29)μmol/gHb,PK缺乏時較正常降低2個標準差以上。
②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12.27±1.87)μmol/gHb,PK缺陷時較正常增加2倍以上。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12.2±2.2) μmol/LRBC,PK缺陷時較正常增加2個標準差以上。
④2-磷酸甘油酸(2-PG):(7.3±2.5) μmol/LRBC,PK缺陷時較正常增加2個標準差。
2.紅細胞PK缺陷的實驗診斷標準
(1)PK熒光斑點試驗屬嚴重缺乏值範圍。
(2)PK熒光斑點試驗屬中間缺乏值範圍,伴有明確家族史和(或)2,3-DPG含量有2倍以上的升高或有其他中間產物變化。
(3)PK活性定量屬純合子範圍。
(4)PK活性定量屬雜合子範圍:伴有明確家族史和(或)中間代謝產物變化。
符合上述4項中任何1項,均可建立PK缺陷的實驗診斷。如臨床上高度懷疑為PK缺乏症,而PK活性正常時,應進行低底物PK活性定量測定,以確定有無PK活性降低。
3.PK缺乏症所致溶血性貧血的診斷標準
(1)紅細胞PK缺乏症所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
①生後早期(多為1周內)出現黃疸,成熟兒血清總膽紅素超過205.2μmol/L(12mg%),未成熟兒超過256.5μmol/L(15mg%),主要為間接膽紅素升高;
②溶血的其他證據(如貧血、網織紅增多、尿膽原增加等);
③符合PK缺陷的實驗診斷標準。具備上述 3項,又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的黃疸者,可確診;不具備上述2項和(或)有其他原因並存者,應疑診為紅細胞PK缺陷所致的溶血。
(2)PK缺乏症致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性溶血性貧血(CNSHA):
①呈慢性溶血過程,有脾大、黃疸、貧血;
②符合PK缺陷的實驗診斷標準;
③排除其他紅細胞酶病及血紅蛋白病;
④排除繼發性PKD。符合以上4項方可診斷為遺傳性PKD所致先天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
PK值低於正常的疾病還有急性白血病、MDS、難治性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和化療後狀態。獲得性酶缺陷症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伴有蛋白質合成異常的骨髓幹細胞受損,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可能是酶的翻譯後修飾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