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自發性無症狀性心肌缺血
SMI發生在日常活動中。動態心電圖監測發現約3/4為此類自發性SMI,表現為一過性ST段壓低而臨床無症狀。通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非體力活動時或腦力活動時。發生心肌缺血時比活動平板試驗引起心肌缺血時的心率要慢得多,大約慢20次/min。其中約50%發生在接近基礎心率時,提示SMI發作是冠狀動脈供血減少而不是心肌需求增加。此外,SMI的發作頻度與有症狀性心肌缺血一樣,具有典型的晝夜周期變化,以上午為最常見。這種節律變化與多種生物學過程如兒茶酚胺的分泌等相一致。自發性SMI患者,貌似健康,但常以猝死、心肌梗死為首發臨床表現。
2.誘發性無症狀性心肌缺血
SMI發生在心髒負荷試驗時。在運動誘發的心肌缺血中,約1/3為此型無症狀性心肌缺血。誘發性SMI表現為運動性ST段壓低,而平時心電圖可完全正常。提示此類病人是在冠狀動脈固定性狹窄的基礎上,心肌耗氧增高的結果。
3.有冠心病症狀病人的無症狀性心肌缺血
可見於以下幾種情況:①心絞痛病人約40%在運動試驗中出現無痛性心肌缺血;②部分心絞痛病人在疼痛發作間期表現有持續性ST段壓低;③心絞痛病人在藥物治療下的無症狀性ST段壓低;④急性心肌梗死後的無症狀性ST段壓低。
Pepine把本症患者分為兩類:
1.完全無症狀者
此類患者平時可完全無臨床症狀,可能在偶然檢查中發現有暫時性心肌缺血,有時生前無法查到缺血證據,僅在死後的檢查,發現嚴重冠狀動脈病變及局灶性纖維化區才明確其生前有心肌缺血存在。
2.具有冠狀動脈疾病或冠狀動脈痙攣症狀和體征的患者
又分為:①陳舊性心肌梗死,無症狀;②有時有心絞痛;③有猝死或近乎死亡的發作。這類病人有上述的症狀,心電圖、核素、或其他檢查顯示有暫時性心肌缺血而並無症狀,這類缺血發作可比伴心絞痛更多見,成為這些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心肌缺血更為常見的形式。
二、診斷
診斷方法
1)心電圖和運動試驗:
對疑有 SMI者應在休息狀態下常規做心電圖檢查。若陰性時可做運動試驗。有人認為,運動試驗時,如果ST段壓低同時伴有低血壓和R波異常,是嚴重病變的標誌。也有作者認為,運動試驗引起ST段偏移並伴有心動過速,不論有無症狀均提示心肌缺血。運動試驗的靈敏度、特異性可達 70%~ 90%。
2)動態心電圖監測:
是公認的檢測日常生活中 SMI最有效的手段。可觀察心肌缺血發生的頻率及經過時間,又可了解 SMI與日常生活、活動的關係。有人報告其準確率為7 2%,敏感性71.4 %、特異性83.3%。
3)201鉈顯影和82銣中子發射斷層掃描:
是獲得 ST段壓低時,心肌缺血的證據。82銣中子發射斷層掃描更能反映心髒缺血情況。
4)冷加壓試驗:
把病人肢體放在冷水中誘發血管、包括冠狀血管收縮,然後做心電圖檢查。
5)X線胸片檢查冠狀動脈嚴重粥樣硬化者可以發現冠狀動脈鈣化點。
6)冠狀動脈造影可直接了解冠狀動脈病變程度
但畢竟由於其創傷性,不能用來對無症狀的病人檢測。
診斷要點:
1.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
無症狀型心肌缺血的患者在接受心電圖(包括心電圖負荷試驗及動態心電圖)、核素、超聲心動圖等檢查時,常可發生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
2.沒有心肌缺血的臨床表現:
盡管這類患者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但缺血發作時無與心肌缺血相關的症狀和體征,如心絞痛等。
3.常伴有多種缺血性心髒病的危險因素。
4.無症狀型心肌缺血的患者常有多項缺血性心髒病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