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骨質增生多發於中年以上。一般認為由於中年以後體質虛弱及退行性變;長期站立或行走及長時間的持於某種姿勢,由於肌肉的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機化,形成刺狀或唇樣的骨質增生;骨刺對軟組織產生機械性的刺激和外傷後軟組織損傷、出血、腫脹而致。
1、頸椎骨質增生
以頸椎4、5、6椎體最為常見,骨質增生如果是發生在頸椎,骨刺壓迫血管直接影響血液循環,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頭暈、惡心甚至視物模糊,吞咽模糊。如果骨刺伸向椎管內壓迫了脊髓,還可導致走路不穩,癱瘓、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後果。
臨床表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症狀,晚期可導致癱瘓。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
2、腰椎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好發部位,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3、膝蓋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並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
4、足跟骨質增生
臨床表現:其症狀是足根壓痛,腳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輕,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時輕時重,走路時腳跟不敢用,有石硌、針刺的感覺,活動開後症狀減輕,跟骨部位長骨刺,多見於中老年人。
二、診斷標準
骨質增生多發生於45歲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常用腰部活動的重體力勞動者及運動員易患此病,最常見於膝、髖、腰椎、頸椎、肘等關節。
1、本病患者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伴有腰部僵硬疼痛或出現下肢麻木等症狀,查體可見部分病人腰椎生理曲度異常;腰椎兩側肌肉有壓痛。
2、腰椎X線片的改變(正位、側位、左右斜位),如病人可有腰椎曲度異常、腰椎側彎、腰椎椎體間隙變窄、腰椎椎體及小關節突增生、腰椎滑脫、椎間孔狹窄等改變。
3、腰椎骨質增生症所產生的各種症狀應與多種腰椎疾病鑒別,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椎體發肓畸形、椎體腫瘤、腰椎結核等病。一般在人群中四十歲以上的人發病率最高。
自我診斷診斷是不是骨質增生病,一般可去醫院拍一張X光片即可(不必用CT片)。在未拍片之前如何自我診斷?可從個人的感覺判斷。骨質增生大多數發生在頸椎和腰椎,手指、膝關節、足跟處亦可發生。發生在頸椎的增生其症狀在頭部和上肢,也可能影響全身,又以上肢見多。頸椎本部位沒有明顯症狀,而上肢症狀明顯。一般增生在某一側(不是左就是右),可出現一側從 肩關節到上臂、下臂連手指的肌肉內一條線的痛、脹、麻感。
當右邊手臂有此症狀時,如果頭部向右邊傾斜則此時症狀會加重。肌肉內的症狀與天氣變化無關,隻與活動有關。當增生部位在腰部時,其症狀並不在腰部,而是從臀部坐骨神經起,沿坐骨神經反射到腳後跟處,以小腿肌肉內症狀尤為嚴重。這就說明是骨質增生壓迫神經而引起的,基本上可以確診。如果出現在局部某個點,尤其僅在關節處,則不應視為增生(膝關節增生除外),先應做風濕病的化驗為好。
其他肌肉部位出現痛與骨質增生引起的痛是感覺不同的。其他的痛可能同時出現紅腫和發熱症狀,而骨質增生的痛不產生任何別的症狀,隻是酸痛、麻脹等,時重時輕,病程長,多年不愈,越來越重。
而且應排除椎盤突出的情況,如果有外傷和扭傷時,還是先拍片為好。因為突出與增生的症狀是相似的,以免治療不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