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脛骨和股骨一樣,是承重的重要骨骼。位於皮下,前方的脛骨脊是進行骨折後手法複位的重要標誌。脛骨幹橫切麵呈三菱形,在中、下1/3交界處地變成四邊形在三菱形和四邊形交界處是骨折的好發部位。由於整個脛骨均位於皮下,骨折端容易穿破皮膚,成為開放性骨折,脛骨上端與下端關節麵是相互平行的。若骨折對位對線不良,使關節麵失去平行,改變了關節的受力麵,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腓骨的上、下端與脛骨構成脛腓上關節和脛腓下關節,為微動關節,脛骨腓骨不產生單獨運動,但可承受1/6的負重。脛腓骨間有骨間膜連接,在踝關節承受的力除沿脛骨幹向上傳遞外,也經骨間膜由腓骨傳導,蟈動脈在分出脛前動脈後,穿過比目魚肌腱向下走行,此處血管固定,脛骨上1/3骨折,可致解後動脈損傷,引起下肢嚴重血循環障礙,甚至缺血壞死,小腿的肌筋膜與脛骨、故和脛腓骨間膜一起構成四個筋膜室,由於骨折後骨髓腔出血,或肌肉損傷出血,或因血管損傷出血,均可引起骨筋膜室高壓,導致肌肉缺血性壞死,後期成纖維化,將嚴重影響下肢功能,脛骨的營養血管從脛骨幹上、中1/3交界處進入骨內,在中、下1/3的骨折使營養動脈損傷,供應下1/3段脛骨的血循環顯著減少,同時下1/3段脛骨幾乎無肌肉附著,由脛骨遠端獲得的血循環很少,因此下1/3段骨折愈合較慢,容易發生延遲愈合或不愈合,在腓骨頸的有腓總神經由蟈窩後,外側斜向下外方,經腓骨節進入腓骨長、短肌及腰腿前方肌群,腓骨頸有移位的骨折可引起腓總神經損傷。
二、診斷
主要根據外傷史和臨床表現診斷。
脛骨骨折後小腿腫脹、疼痛,可有畸形和異常動度;X 線片檢查有助於骨折和骨折類型的診斷;此骨折應注意檢查組織損傷的範圍和程度,以及有無神經、血管損傷、脛骨上段骨折和腓骨頸骨折、應注意膕動脈和腓總神經損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