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肘關節後方腫脹在關節內,故表現不明顯。但有明顯的活動受限及肱骨小頭部位壓痛。合並內側韌帶損傷者,則有壓痛與外翻活動加大的現象。損傷後,肘部腫脹和疼痛。腫脹多發生在肘外側和肘窩部。疼痛和壓痛部位限在肘外側或肘前側。肘關節伸屈活動受限,尤其屈曲90°~100°時,常發生肘部疼痛加重並有阻力感覺。
Ⅰ型 完全性骨折(Hahn-Steinthal骨折),骨折塊包括肱骨小頭及部分滑車。
Ⅱ型 單純肱骨小頭完全骨折(Kocher-Lorenz骨折),有時因骨折片小而在X線片上很難發現。
Ⅲ型 粉碎性骨折,或肱骨小頭與滑車均骨折且二者分離。
Ⅳ型 肱骨小頭關節軟骨損傷。
二、診斷
外傷史,損傷後,肘部腫脹,疼痛明顯,一般多發生於肘外側和肘窩部。疼痛和壓痛部亦在肘外側或肘前側。肘關節伸屈活動受限,尤其90°~100°時肘部疼痛加重並有阻力感。X線檢查能顯示骨折及分型。
在診斷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正常小兒肘關節內幾個骨化中心的不同時期變化。小兒肱骨小頭骨化中心大約在出生後10 個月出現,整個肘部完全骨化約在13 歲。在這期間,肘部骨化中心出現及骨化順序先後為肱骨小頭、橈骨頭、內上髁、滑車、鷹嘴、外上髁。應熟記骨骺出現及聯合的年齡。了解肘部幾個主要骨化中心在小兒期的形態十分重要,避免把正常的骨化中心誤為骨折塊。骨骺有完整的邊緣,骨折碎片不規則且鄰近的骨質有缺損。
(2) 肱骨小頭在X線上的形態變化與位置改變。正常小兒肱骨小頭骨化中心在正位片上,位於肱骨外緣與橈骨頭連線內側,呈“瓜子狀”尖端朝內,水平位。當前臂伸直時,尺骨上端與小頭內側部分重疊。側位片上,肱骨小頭骨化中心位肱骨下端的前方,沿肱骨前緣劃一條線,再通過肱骨中軸畫一條平行線,在9 歲之前,肱骨小頭骨化中心位前線之後。9 歲以後,則小頭的2/ 3 位於前線之前,整個骨骺仍位於後線之前。
(3)肱橈關係的變化。一般根據上述位置關係來判斷有無肱骨小頭的移位。但由於肘部損傷時肘關節活動受限,加上患兒不配合,較難按要求得到標準位置片。此時,可利用肱橈關係判斷肱骨小頭有無位置改變。無論在肘關節任何投照位置,通過橈骨幹中心點的縱軸線必然要通過肱骨小頭中心點,如果肱骨小頭骨化中心點不通過此縱軸線,就說明肱橈關節關係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