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根據臨床表現的輕重不同,在小兒分為3型。
1.新生兒剝脫性皮炎型(周身型) 多發生於生後1~5周的新生兒,發病前多有皮膚或黏膜化膿感染,起病急,初在口周或眼瞼四周發生紅斑,1~2天內蔓延至軀幹及四肢,全身皮膚呈泛發性大片紅斑,在紅斑基礎上發生鬆弛性大皰,尼氏征陽性,表皮起皺,稍用力摩擦即成大片脫落,裸露紅潤的基底創麵像燙傷樣。手足皮膚可呈手套式剝脫,以後滲液結痂,可有大片痂皮脫落。以後,糜爛處顏色由鮮紅逐漸變為紫紅色及暗紅色,不再剝脫,開始出現糠狀脫屑,經過7~14天可治愈,在口周留有放射狀皸裂,多數患兒皮損觸痛明顯,可伴發局部淋巴結腫大、煩躁、嗜睡、腹脹、厭食等全身症狀,亦可並發敗血症、蜂窩織炎、肺炎等。黏膜損害較少見但可有唇炎、口腔炎及眼結膜炎。
2.大皰性膿皰瘡型(局限性) 多發生在學齡兒童,大皰集中於身體暴露部位和口腔周圍,皰周圍有紅暈,大多數膿皰內可找到致病菌。
3.猩紅熱樣發疹型(頓挫型) 皮損為猩紅熱樣紅斑伴有明顯觸痛;帕氏線可存在,但無楊梅舌。皮損從麵部開始,逐漸向全身發展,無大皰,亦無表皮剝脫,2~5天後脫屑,10天可愈從感染開始結膜炎處可查找到致病菌。
二、診斷:
根據發病年齡(1~5周)及在紅斑基礎上發生鬆弛性大皰及表皮大片剝脫等臨床表現,及細菌培養陽性即可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