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梅克爾憩室症狀診斷
一、症狀
1.腸梗阻
中國醫科大學綜合報道的83例小兒美克爾憩室中,憩室粘連所致腸梗阻無腸壞死29例,有腸壞死8例;憩室所致急性腸套疊8例,慢性腸套疊1例,共46例(55.4%),最近我院遇到1例新生兒因美克爾憩室及索帶嵌入腸管,而形成腹內疝絞窄,腸梗阻腹膜炎,腸穿孔,急診手術,切除壞死腸管及憩室而治愈,一般報道美克爾憩室25%~54%發生腸梗阻,憩室所致腸梗阻主要為低位,且多為絞窄性,與其他粘連索帶所致小腸梗阻難於鑒別,憩室作為起點內翻所引起的腸套疊,多在手術中或手術後檢查病理標本時才能確定, 由美克爾憩室所致低位腸梗阻主要表現有:陣發性哭鬧或腹痛,伴惡性,嘔吐,甚者發熱,腹痛後排便,排氣減少或停止排便,排氣,伴有腸套疊者,可出現果醬樣血便,腹部觸及臘腸型腫塊,伴臍周壓疼,如果伴有腸扭轉或絞窄腸梗阻者,病情急劇惡化,有明顯水腫及電解質紊亂,重者出現休克及腹膜炎。
2.憩室潰瘍出血
由於憩室內有異位胃黏膜,其腺體為胃底腺,同時也有幽門腺,胃底腺由分泌鹽酸的壁細胞,分泌消化酶的主細胞及黏液細胞組成,幽門腺由黏液細胞和“CT”細胞組成,“CT”細胞能分泌胃泌素,憩室內異位胃黏膜中胃底腺分泌的鹽酸及幽門腺中“CT”細胞分泌的胃泌素刺激壁細胞大量分泌鹽酸,腐蝕憩室的黏膜和血管,可引起黏膜糜爛和消化性潰瘍,結果可導致出血和憩室穿孔,在美克爾憩室致血便的病例中,異位黏膜的檢出率高達81%~100%,而引起潰瘍出血約占30%,最高可達70%,多見於嬰幼兒,一般無前驅症狀,嘔吐等胃腸道症狀,一般為突然出現無痛性全血便,大量便血,伴或不伴有腹痛,起初為黑紫色或黑褐色血便,混有糞質;大量出血時血便為暗紅色或鮮紅色,一晝夜內可有3~5次,可持續2~3天,病兒很快出現麵色蒼白,口渴,煩躁不安,精神萎靡,脈細速無力,四肢涼,尿少等失血性休克表現,但此時腹部體征極少,偶有輕壓痛,多數病兒在經過輸血及其他支持療法保守治療後,便血可以暫時停止,但經過一些時間又重複出血,如出血不止,小兒則出現貧血現象,在我們收集的資料中,憩室出血者占25%。
3.憩室炎或穿孔
中國醫科大學綜合報道有憩室炎,無壞死者2例,有壞死6例,憩室炎伴穿孔腹膜炎者17例,共25例(30.1%),發生壞死穿孔者居多(23/25)占92%,多認為由於憩室內有異物而引起憩室炎,急性憩室炎臨床表現與急性闌尾炎難以鑒別,疾病開始即出現右下腹疼,一般為持續性腹痛,無轉移性右下腹疼病史,其肌緊張及壓痛點比較靠近右側臍旁,較一般闌尾偏高偏內,常常伴有腹瀉或伴有便血,肛查直腸右側壁觸痛不明顯,在憩室炎並發穿孔時引起腹膜炎,本組占90%,有人報道占55%(Cobb),此時病兒可有劇烈腹痛,嘔吐,發燒,白細胞增高,腹部有明顯腹膜刺激體征,可出現氣腹,全腹壓痛,腹肌緊張明顯,肺肝濁音界消失,腸鳴音減弱或亢進,亦可出現小腸梗阻症狀,乃由於憩室炎引起的粘連性腸梗阻或炎症腸麻痹等症狀,偶爾也有在穿孔前有便血史,臨床上多診斷闌尾穿孔腹膜炎而行手術治療。
4.其他
美克爾憩室可進入腹股溝,股或臍疝之疝囊內,其中右側多於左側,男多於女,憩室疝入到腹股溝疝囊內多見,稱為憩室疝,美克爾憩室單獨嵌閉在疝囊內,診斷極困難,易誤診,而貽誤治療,臨床症狀,多數訴腹股溝部敏感,但無壓痛,個別伴有腹內陣痛,表現為不全腸梗阻改變,檢查時,可發現腹股溝內有與精索平行的另一圓錐狀物,有明顯壓痛及觸痛,此時懷疑有憩室疝,應及時診治, 術前確診為美克爾憩室比較困難,因此在右下腹炎症,小腸低位梗阻以及下消化道出血(特別是有複發2~3次的病史)時,均應考慮憩室並發症的可能性,為了確診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可用核素锝(99mTc)掃描,對美克爾憩室內有異位胃黏膜者,可顯示在右下腹或近臍部的中腹部有放射性濃集區,上述各種並發症經非手術療法不能奏效時,均需手術治療,手術時如發現病變與原擬診斷不符時,須仔細檢查回腸末端距盲腸100cm處,以確定是否為憩室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