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腫瘤症狀診斷
1.臨床表現
較小的腫塊一般不產生症狀,偶有患側下腹沉墜或牽痛的感覺。可清楚觸及腹部腫塊,表麵光滑,無壓痛,有囊性感。多數良性腫瘤以輸卵管形成一較長的柄蒂,因腫瘤與周圍組織多無粘連,故移動性較大,常可將腫塊自下腹一側推移至上腹部。
惡性腫瘤生長迅速,腫塊多不規則,無移動性,可伴腹水,短期內出現全身症狀如衰弱、發熱、食欲不振等。
功能性卵巢腫瘤如粒層細胞瘤,因產生大量雌激素,可引起性早熟的症狀。女性特征如體格、乳腺、外生殖器均發育迅速,並出現月經,但不排卵。骨骼發育可超越正常範圍。尿中雌激素增高,同時尿中促性腺激素亦升高,超出一般規律而達成人水平。
中等大小、蒂部較長的卵巢腫塊(包括瀦留性卵巢囊腫)可發生瘤體和蒂部扭轉。一旦扭轉,可發生出血和壞死,臨床上表現為急腹症,患兒可有腹痛,惡心或嘔吐,檢查時腫瘤部位腹肌緊張,壓痛明顯,患兒可有體溫升高和白細胞增多。腫瘤較大時,壓迫鄰近器官,可致排尿及排便困難。
2.組織類型
今僅簡述多見於小兒的卵巢腫瘤:
(1)無性細胞瘤(dysgerminoma):
亦稱生殖細胞癌,是兒童及青春期最常見的惡性生殖細胞瘤。在形態學及生物學上相當於睾丸生殖細胞癌及鬆果體區、前縱隔、腹膜後的性腺外生殖細胞癌。
腹部腫塊的症狀及體征發展相對迅速,除腫瘤扭轉外,不常有腹痛。75%病例診斷時屬Ⅰ期,可有局部擴散,區域淋巴結轉移及遠距離轉移到肺、肝或膈上淋巴結。無性細胞瘤是一大結節狀瘤,可達20cm直徑,多發生於右側,雙側同時發生者占5%~10%。14%~25%為混合型無性細胞瘤,即含其他生殖細胞瘤成分,如性腺母細胞瘤、不成熟畸胎瘤、內胚竇瘤、成熟畸胎瘤和絨癌。
如腫瘤限局於卵巢,僅做患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加或不加放療,存活率相似,可達80%以上。如為Ⅱ~Ⅳ期則須用綜合治療。
根據FI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的卵巢腫瘤分期:
Ⅰ期:腫瘤局限於卵巢。
Ⅱ期:腫瘤侵犯單側或雙側卵巢,有盆腔擴散。
Ⅲ期:腫瘤侵犯單側或雙側卵巢,並有腹腔內轉移,擴散到盆腔外和(或)腹膜後淋巴結。
Ⅳ期:遠距離轉移。
(2)內胚竇瘤:
幾乎代表了所有高度惡性的胚胎性上皮瘤,其特點是胚胎性細胞(embryonal cells),呈疏鬆網狀結構,類似於鼠胎盤內胚竇的特殊的血管周圍結構,以及細胞內外都存在有PAS反應陽性的玻璃樣小體(hyaline corpuscle)。這種腫瘤也曾稱為卵黃囊瘤(yolk sac tumor),而且含有許多類似卵黃囊空泡的小囊。
本瘤惡性度高,迅速向淋巴道和腹腔組織擴散,故病程短。較常伴腹痛,診斷時多屬Ⅲ期,平均診斷時年齡為18~19歲。可查出血清AFP增高,須注意嬰兒(<6個月)正常情況也可能AFP增高。
手術加多種藥物聯合治療如VAC方案(長春新堿、放線菌素D、環磷酰胺)或PVB(順鉑、硫酸長春堿和博來黴素)能提高存活率達45%~72%。
(3)胚胎癌(embryonal carcinoma):
約占卵巢惡性瘤的4%,平均診斷時年齡為14歲。除腹部腫塊外,半數患者有腹痛。腫瘤表麵平滑,最大徑可達10~20cm。雖然鏡下像內胚竇瘤,但細胞不分化,核分裂象、出血和壞死更顯著,無Schiller-Duval小體。臨床上內分泌表現的發生率更高,包括妊娠反應陽性,HCG增高。診斷時60%屬Ⅰ期病變,偶為雙側病變。Ⅰ期病變僅做患側卵巢和輸卵管切除,存活率可達50%。放療效果不明顯,化療可參照內胚竇瘤。
(4)畸胎瘤:
是生殖細胞瘤中最常見的,可分為成熟型(99%)與不成熟型(1%)。成熟型包括:①典型囊性及實性畸胎瘤,常包括3個胚層;
②單胚層病變包含甲狀腺組織、類癌、神經外胚層瘤或甲狀腺類癌(thyroid carcinoid)。除神經外胚層病變外,小兒及青春期的這些腫瘤均屬良性,但有報告惡性變者。未成熟型占小兒惡性卵巢瘤的7.4%,診斷時平均年齡是11~14歲,半數發生於月經來潮前。除腹部腫塊外,常有腹痛,由於迅速生長及浸潤被膜,故手術時50%患者的腫瘤已超出卵巢。腫瘤可擴展到腹膜、區域淋巴結、肺和肝。如腫瘤破潰則預後惡劣。
典型腫瘤有包膜,最大徑可達15~20cm,切麵有囊性及實質部分。根據卵巢腫瘤神經上皮的含量又分為不同等級:
0級:僅成熟組織。
1級:主要是成熟組織,有些不成熟成分。一切片僅於1低倍視野見神經上皮。
2級:中等量不成熟成分,一切片可見1~3低倍視野神經上皮。
3級:多量不成熟成分,一切片可見4低倍視野神經上皮。
綜上情況,即根據神經上皮量來判斷不成熟的等級,0級以上判為惡性。
如病變在Ⅱ期Ⅱ級以下可僅做患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否則須加化療,用VAC及順鉑以控製局部複發和轉移。
(5)惡性混合性生殖細胞瘤(malignant mixed germ cell tumor):
占小兒及青春期卵巢生殖細胞瘤的20%及惡性卵巢生殖細胞瘤的8%。平均診斷時年齡為16歲,40%是月經初潮前女孩。術前須測AFP和HCG,因腫瘤可含內胚竇瘤及胚胎癌成分。雙側病變可多達20%,故手術時須檢查對側卵巢。
預後決定於組織結構,存活率約為50%,用化療如長春新堿、放線菌素D、環磷酰胺、和順鉑、硫酸長春堿、博來黴素可改善預後。
(6)粒層-卵泡膜細胞瘤(granulosa-theca cell tumor):
占小兒卵巢瘤的3%,平均診斷時年齡是8歲。60%病兒有性早熟,多為單側病變。惡性趨向低,做患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放療、化療隻用於晚期和複發病例。
(7)上皮性腫瘤:
罕見於青春期前女孩,病理上又可分為漿液性,黏液性,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iosis)或透明細胞瘤,表現有不同程度的細胞形態可為良性或惡性邊緣直至惡性。
根據病史、腫塊生長部位及移動性較大等特點,一般可診斷為卵巢腫瘤。但少數固定於盆腔中的腫塊也不能除外卵巢腫瘤。卵巢畸胎瘤在腹部平片上可顯示鈣化,骨骼和牙齒影。
檢查下腹部腫塊,強調先囑患兒排尿或導尿,使膀胱排空,腹部檢查配合直腸指檢做雙合診檢查,以排除充盈的膀胱。同時推動腫塊,注意對子宮有無牽拉以確定與子宮的關係。
超聲和CT檢查可協助定位和定性。胸部放射線檢查有無肺野及胸腔淋巴結轉移,腫瘤標記;AFP、HCG和LDH的測定也很重要,用以決定治療計劃和監測腫瘤行為。
繼臨床分期後做剖腹探查,切除腫瘤,並判斷其組織類型。
北京兒童醫院1956~1980年經病理切片證實的4524例實體瘤中有卵巢腫瘤144例(3.2%),其中7歲以上91例(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