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梅毒性:先天性梅毒引起者,發病年齡多為5~20歲的青少年。兩眼同時或先後發病,並伴有耳聾、上門牙下緣缺損、鞍鼻等特征,後二者和角膜改變構成;血清康華氏反應陽性。後天梅毒引起者少見。眼部病變一開始,即有明顯的刺激症狀。從角膜周邊部開始發生浸潤,逐漸向中央區擴展,最後在角膜中心區會合。角膜基質因浸潤、水腫、呈灰白色霧狀混濁,失去原有的光澤。睫狀充血或混合充血明顯。隨著角膜病變的發展,可見新生的深層血管呈毛刷狀從角膜緣四周侵入角膜基質,逐漸伸向角膜中央,使角膜變成暗紅色磨砂玻璃樣混濁。一般兩周後浸潤可擴展到全部角膜,約1個月炎症達高峰;同時布滿新生血管。此病總是伴有虹膜睫狀體炎。恢複期,睫狀充血減輕,炎症漸消退。角膜混濁的吸收,也從周邊部開始;炎症消退後角膜光澤恢複正常。最終,在角膜中央區遺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影響視力;如瘢痕致密或變成扁平角膜時,可嚴重影響視力。角膜新生血管逐漸變細萎縮。多年後,在角膜深層留下極細的灰白色絲狀影子血管,成為本病永存的特殊標誌。有的病例因並發虹睫狀體炎,可導致繼發性青光眼。
2、結核性:多單眼發病。在角膜基質中、後層發生浸潤。初期靠近角膜緣,後漸向角膜中央發展。浸潤性混濁多呈結節狀或團塊狀。其數目不定,多局限於一定區域,不像梅毒性的全麵蔓延。在炎症浸潤的同時,出現新生血管,其分布也呈區域性,由少增多,並在結節狀混濁的周圍呈絲球狀盤繞。病程經過緩慢,可成年累月反複加重,最後大部角膜受累。愈後留下較厚的、濃淡不一的瘢痕,視力可嚴重受到影響。
二、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檢查資料可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