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白內障形成的潛伏期 晶狀體對各種放射線傷後表現基本相同。接受放射線後發病,潛伏期不一,可數月、數年或十幾年,其與接受放射線的種類,放射量的多少以及年齡等有關。X線引起發病在2~4年,中子射線幾個月即可使患者出現症狀。總之,年齡愈小,潛伏期愈短;劑量愈大,潛伏期愈短;條件不同,差別甚大。
2.白內障的臨床形態 X射線、γ射線及中子照射所產生的白內障臨床形態基本、同。人的輻射性白內障臨床經過可分為4個階段:
1)第一階段:初起晶狀體後極部囊下皮質出現數個粉末狀混濁小點,或呈白色、灰色、金色、彩虹色。後囊下皮質內有小空泡。這個階段不引起視力損害。
2)第二階段:經過一段時間後,混濁小點逐漸增多,聚積形成環狀,當混濁區擴大到1~2mm直徑時,可見其周圍有空泡與顆粒散布。以後混濁擴大成盤狀混濁,直徑3~4mm。
3)第三階段:時間更長,後囊下混濁更多,漸次形成盤狀,外形不規則,有時呈數層重疊形式。盤形混濁逐漸向赤道方向及前後擴大,同時晶狀體皮質內發生自赤道部伸向中央的楔形混濁。有時這種起自周邊的混濁較中央部混濁更早出現,周邊混濁常呈黃褐色。
4)第四階段:晶狀體全部混濁,不能與老年性白內障鑒別。
二、診斷標準:
1.患者有受輻射的曆史。
2.受輻射後,患者出現視力障礙,但較晚。
3.慢性X線等輻射損傷晶狀體,混濁多從後極部開始,初可有後囊下皮質小泡,後囊下呈霧狀混濁及後囊下皮質點片狀混濁3種表現,可單獨發生,但多為混合型。
4.後囊下皮質出現在空泡。空泡小而圓,或長期不變,或經幹酪狀變為小白點,不能自行吸收,且逐漸向前部及赤道部擴展。
5.日久,後囊下皮質混濁多呈霧狀與點片狀混雜,整個呈薄圓片狀,初起皆局限於後極附近2mm半徑範圍以內,距後囊近而距核遠。
6.晶狀體病變可單獨發生,也可伴有其他眼部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