匐行性脈絡膜萎縮症狀診斷
1.視功能改變:
主要的自覺症狀為視力減退,眼前黑影。視力下降的程度取決於病變的部位、大小。如未累及後極部或黃斑中心凹者,則視力損害較輕。視野檢查周邊視野正常,可出現絕對或相對中心或旁中心暗點。視覺電生理檢查可以發現少數病人的ERG及EOG異常。
2.眼底改變:
1)急性期:初期主要眼底特征是在後極部視網膜血管下有多發的、邊界不清、大片狀黃白色、不規則病灶,呈地圖樣形態。以視盤為中心向黃斑部及赤道部擴展。病灶可反複再發,在急性病灶中夾雜視網膜脈絡膜萎縮灶,病灶周圍有黃白色進行邊緣,並向病灶周圍正常視網膜血管下深層組織侵犯,呈匐行狀改變。病灶淺麵的視網膜水腫,視網膜血管充盈擴張。視盤水腫。有人報道有炎性細胞在玻璃體內,但也有認為無任何炎症現象者。黃斑部及其他部位的視網膜下可有出血,並伴有後極部漿液性視網膜或色素上皮脫離及黃白色滲出物。病變消退或痊愈後6~8周又可再次複發,病變在陳舊病灶基礎上向周圍延伸,病灶的中央有視網膜脈絡膜萎縮斑,邊緣病變呈匐行性,向正常視網膜血管下深層組織侵犯。
2)亞急性期:發病6~12個月後,RPE和視網膜水腫消退,視網膜下黃白色滲出物吸收。病損區的視網膜色素上皮及脈絡膜的毛細血管破壞,為灰棕色瘢痕組織代替,病變區及邊緣有色素脫失和沉著。瘢痕可為孤立性;也可融合成地圖狀。陳舊性的病灶區脈絡膜大血管暴露,萎縮區的邊界清楚,與正常眼底有明顯的界限。視網膜下可出現新生血管。病變有時停止一段時期,以後又活動進展。
3)慢性期:病變停止進展完全萎縮,為RPE和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形成視網膜下瘢痕,並常見到其中的大脈絡膜血管。病變有清楚邊界,每個病灶在病變過程中多是同樣大小,無炎症反應,無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和RPE脫離。
診斷主要是根據眼底的表現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所見,早期病灶區為弱熒光,邊緣為強熒光的“中黑外亮”特征,且病變區呈地圖狀不規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