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正常空軍升空飛行越高,大氣壓力越低,而鼓室內壓力相對變高。當鼓室內外壓力差達2kPa時(相當152米高空),鼓室內氣體便會自咽鼓管逸出,借以保持鼓室內外壓力平衡。如繼續淩空飛高,每當壓力差達到1.5kPa,咽鼓管就可自動啟開一次進行調節。因此升空爬高,不易發生鼓室創傷。反之,從高空下降,外界氣壓增高而鼓空內壓力逐漸變小,外界氣體很難衝開咽鼓管而進入鼓室。據Armstrong(1937年)測試,從高空下降,鼓空內外壓力差達12kPa時,咽鼓管也不能自動開放。1947年McGibbon研究,從高空驟降和從低空驟降所引起的鼓室壓差完全不同,如在高空9144米下降到6096米,下降3048米,壓力差為16.4kPa,而在低空由3657.6米降到609.6米,同樣是下降3048米,鼓室壓力差卻為29.7kPa,二者相關幾乎達一倍。可見,低空俯衝飛行比高空俯衝壓力差大,因此鼓室創傷發生率也比較多,常發生在1000~4000米高空。潛水員下水,每下降10米深就增加一個大氣壓,如不吸入壓縮空氣,同樣也會引起鼓室創傷。一旦鼓室形成負壓,鼓膜便發生內陷,粘膜血管也擴張水腫,甚至可發生出血。
飛行逐漸升高,或潛水員逐漸上升水麵,鼓窒均是由高壓進入低壓,咽鼓管能夠定時開放調節,故較少發生症狀,偶有發悶、耳鳴。反之,如驟然俯衝下降或急速下沉,咽鼓管便失去調節功能,特別在病理狀態下,很易發生鼓室創傷,首先出現劇烈耳鳴、耳聾,耳內有水感,耳痛可放射到顳問及麵頰,最後壓力達14kPa。以上時,鼓膜破裂,耳內劇痛,耳鳴、耳聾加重,並有眩暈、惡心、嘔吐等,一般持續半天到兩天,症狀即逐漸消失。開始鼓膜充血內陷,錘骨柄周圍充血,有散在出血點,有時透過鼓膜可見出血液平麵和氣泡,鼓膜呈線形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