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腮腺混合瘤
涎腺混合瘤80%以上發生在腮腺,其中絕大部分位於腮腺淺葉,表現為腮腺區的組織膨隆,特別是耳垂、頜後區最為常見,表麵光滑或呈結節狀突起,無痛,腫物的硬度亦不一致。推之可活動,不與深部組織和皮膚粘連。有1/10發生在腮腺深葉,常表現為咽旁軟組織向中線膨隆畸形,很像從軟齶生長的腫瘤,體積不大時,常無症狀,患者偶有咽部異物感。腮腺深層混合瘤長大後,可壓迫該側下頜骨升支,進入頜後區向外膨隆。位於腮腺深層的混合瘤,由於腫瘤生長受翼下頜韌帶的限製,活動度不大,腫瘤常呈啞鈴狀。
2.下頜下腺混合瘤
則在頜下三角區域出現腫塊,表麵光滑或呈結節狀,推之能活動。
3.小涎腺混合瘤
可發生於口腔各部,以硬軟齶交界處居多。腫瘤為無痛性腫塊,生長緩慢,多呈球形,周界清楚。多為實質性中等硬度,表麵有結節,與周圍組織無粘連,活動度一般良好。而位於舌部的混合瘤移動性很差,特別是硬齶的混合瘤與骨膜粘連固定。
據報道腮腺混合瘤惡變率高達34.6%,湖南醫科大學附屬一院分析腮腺混合瘤169例。惡變的有17例,惡變率為10%。
混合瘤在生長過程中如突然加快,腫瘤與深部組織及皮膚固定,界限不明顯。局部發生持續性疼痛,並發麵神經癱瘓,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或固定。應考慮有惡性變。
混合瘤惡變常以複發為基礎,其原因是:第1次手術殘留下的腫瘤組織,如腫瘤包膜外有贅生的瘤組織,或另一種腫瘤結節僅以細條狀組織與主瘤相連,不易發覺;由於包膜不完整,手術時種植瘤組織。混合瘤還可由於創傷,不適當的針刺,以及貼敷腐蝕性藥物後潰爛、感染,均可加速腫瘤的發展,促成惡變。
二、診斷依據
1.涎腺部位之無痛性腫塊,生長緩慢。
2.腫物小者表麵光滑,大者呈結節狀,質地中等偏硬,無壓痛,活動(發生於齶腺者可不活動),無麵癱。
3.涎腺造影示良性占位性病變。
4.B型超聲波見境界光滑的反射圖像,內部回聲波分布光點均勻。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涎腺造影,可作出初步診斷。通常術前不主張作活體組織檢查。因切開包膜,有種植瘤細胞的危險,增加其複發率,可作穿刺活檢或術中冰凍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