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皮損最常見於胸、背、臂和頸部。其他有麵部、腹部、臀部、腋窩、腹股溝、頭皮、枕部等。常夏秋加重,冬季減輕或消退。開始為細小斑點。患者常不自覺,漸成粟米、黃豆至蠶豆大小圓形或類圓形斑疹。邊緣清楚,與皮膚持平或微微高起。表麵覆以極薄糠秕樣鱗屑,有光澤,尤其是對光側看時,皮損表麵反光性強。新皮損色深,呈灰色、黃色、棕色、淡褐色或褐色。老皮損色淡發白。新老皮損同存時,黑白間雜呈花斑狀,頗具特征性,為花斑癬的典型表現。當除去鱗屑或皮損痊愈時,遺有暫時性的色素減退斑,患者常誤認為患有白癜風而前來就醫。
2、部分患者損害沿毛囊分布,類似毛囊丘疹,扁平,微微高出皮麵,上覆鱗屑,反光性強。少數患者皮損呈斑片狀,數目較少,僅一至數片,但麵積較大。表麵鱗屑較厚,多呈深棕或棕褐色,少數為淡色斑。有時皮損麵積如此之大以至誤將皮損視為正常皮膚。
3、患者一般無自覺症狀,少數略有發紅和瘙癢。病程慢性,一般冬天消退,夏天又發。
花斑癬在兒童皮膚上的表現與成人不同。筆者曾觀察了21例兒童花斑癬患者,最小年齡僅為2.5個月,最大12歲。1歲以內為17人。男女各半,均為首次發病。皮損為邊緣清楚的白斑,直徑為1~5mm大小,上覆極細鱗屑。少則3~4個,多至密集,部分融合。家長皆因擔心患兒有白癜風而來就診。皮損分布獨特,以眉區、眉間、前額、兩鬢最為常見和集中。其他部位如頰部、顴部、下頜、耳前、頸部和上背均可有分布,但數目較少。其中皮損位於眉毛和眉間者19人,兩鬢10人,前額8人,頸部2人,耳前、下頜和上背各1人。皮損往往同時有多處分布。小兒一般均體健。麵部無脂溢性皮炎和濕疹樣表現。父母均無花斑癬史。全部否認發病前有局部外用激素史。真菌檢查有典型的花斑癬菌絲和孢子。
二、診斷
1、夏季發病,冬季隱匿。
2、好發於胸背,腋下,麵頸等汗腺豐富部位,亦可侵及頭部。
3、皮損為點狀或小片狀的淡褐色,灰白色細鱗屑斑。
4、自覺症狀缺乏,有時有輕微刺癢。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直接鏡檢見典型花斑癬菌絲即可確診。
1.直接鏡檢:刮取鱗屑加10%KOH液直接鏡檢,見短粗,兩頭鈍圓,微彎曲的菌絲,一般長為10~40µm,寬為2.5~4.0µm,有成堆的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直徑為3~8µm,有時有芽孢,直接鏡檢陽性即可確定診斷。
2.培養:在Sabouraud瓊脂或其他常規培養基表麵加1~2ml橄欖油或其他植物油,接種鱗屑後37℃培養,3天後即有奶油色酵母樣菌落生長,鏡檢見酵母樣細胞為主,出芽,培養一般不作為診斷的常規。
3.午氏燈檢查:午氏燈檢查花斑癬皮損和刮取的鱗屑有金黃色熒光。
組織病理:輕度至中度表皮角質增生,真皮可能有少量單核細胞浸潤,角質層中部或底部可發現短粗,稍彎曲,臘腸樣菌絲和成堆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有些可出芽,以PAS及GMS染色更為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