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初發由頭皮及顏麵部開始,表現為頭皮較厚的灰白色糠秕樣鱗屑,顏麵潮紅,附有較多細碎鱗屑,類似幹性脂溢性皮炎。繼之在頸部、軀幹、四肢伸側,尤其是第1、2指節背部,手腕關節、肘關節、膝部出現粟粒大,正常皮色,淡紅或紅褐色毛囊角化性堅硬丘疹,多聚集成片,外觀似雞皮疙瘩,觸之有刺手感。丘疹中心有小角質栓,並有毳毛貫穿。基底浸潤潮紅。角質栓伸入毛囊較深,故不易剝除。此種皮損具有特征性,呈對稱分布,很少出現在顏麵部。繼續發展可成為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的落屑性斑片,重症者可波及頭皮及全身皮膚,呈彌漫性紅皮症,常可見島嶼狀正常皮膚殘存。此種皮損酷似銀屑病或扁平苔蘚,但其邊緣仍可見孤立的毛囊性丘疹,有時在抓痕上可見新損害。患者自覺皮膚幹燥緊張,易發生皸裂,掌蹠部角化過度。皮損廣泛或繼發紅皮病時,可出現發熱,出汗減少,食欲減退,消瘦,繼發感染等全身症狀。夏季日光暴曬常可加重。
指甲及毛發也常受累,指甲渾濁肥厚,表麵有脊紋,但無銀屑病中特征性點狀凹陷。甲下過度角化,毛發稀疏。發於口周者,可發現放射狀皸裂。常伴溝狀舌。少數病人在口腔黏膜,如硬齶等處可有白色線狀或點狀斑疹,個別伴有結膜炎,角膜渾濁,或形成樹枝狀角膜潰瘍。
家族型發病緩慢,症狀較輕,但常終身不愈。而獲得型者發病較急,可周期性緩解,部分於2~3年後自行緩解或痊愈。
最近發現,本病可與HIV感染相伴隨,這些患者通常合並有囊腫性結節及膿皰等痤瘡樣損害。已報道一青少年病例同時伴有丙種球蛋白低下及癤病。本病與腫瘤的相關性可能是偶然的。
1.開始在指背、頸側、四肢伸側具有特征性棕紅或淡紅色毛囊角化性丘疹,丘疹逐漸融合成淡紅或橘黃色的鱗屑性斑塊,周圍仍可找到毛囊性丘疹。頭麵部可見幹性鱗屑性皮損,掌蹠部角化過度,幹燥及皸裂。嚴重者皮膚廣泛受累而成紅皮病,間有皮島。一般診斷不難。
2.中醫病機和辨證
(1)本病係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複感外邪,以致精微不化,氣血不充,肌膚失養而發,或因先天性胎中遺傳所致。
(2)中醫辨證分型:
主證:全身潮紅幹燥,鱗屑層層脫落,汗少,口幹唇燥,舌呈溝紋狀,質紅,苔白或微黃或無苔,脈弦緩。
辨證:脾胃虛弱,肌膚失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