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本病潛伏期時間較為靈活,可能是數天也可能是2~3個月。潛伏期的長短與食入囊蚴的數量和宿主的免疫狀況有關,平均為40d(15~90d) 。一般患者症狀隱匿,臨床表現視感染蟲數和寄生部位而不同,局部可出現受累器官的相應症狀:如肝區疼痛、腹痛、胸痛等,全身反應可有貧血,血小板減少,不規則發熱,蕁麻疹等。嚴重感染及伴有異位寄生者可發生肝膿腫、肺膿腫、腹膜炎、氣胸、腦膿腫而出現高熱、昏迷、消瘦、衰竭及其他相應症狀,甚至死亡。
1.急性期:較少見
表現為早期童蟲在腹腔及肝髒移行所產生的症狀,如細菌感染被合並可導致嚴重的後果。此期症狀體征表現為不規則發熱(38~40℃,持續1~2周,甚至長達8周)、下腹飽脹、腹瀉、右下腹產生疼痛、沒有食欲、或間歇性的便秘等消化道症狀,同時可附有濕性囉音、咳嗽、胸部悶痛、右胸聞及胸膜摩擦音等。一般表現為肝部形狀變大,少部分伴有脾大及腹水。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此期黃疸較少見。上述症狀一般持續4個月左右進入潛隱期
2.潛隱期:臨床症狀不明顯
少數感染者可不出現臨床症狀成為帶蟲者。在數月或數年內無明顯不適,或有胃腸道輕度不適。此期病變正逐漸向慢性期過渡。
3.慢性期:較多見
成蟲在膽管內寄生,致肝膽管炎症和膽道阻塞,引起阻塞性黃疸,病人常有反複持續性的上腹部脹痛,或有膽絞痛、不規則發熱、黃疸、惡心、厭食脂肪食物、蕁麻疹或瘙癢,肝髒腫大有輕微觸痛。因蟲體寄生的膽管上皮損傷、糜爛及成蟲食血可導致低清蛋白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出現,一般每條使宿主失血約0.5ml/d,貧血是該期的特征之一,並有進行性加重的趨勢。晚期病人可能出現膽管硬化、膽汁性肝硬化。
4.異位損害
又名肝外肝片吸蟲病。童蟲在體內移行,可直接侵犯或隨血液到達肝髒以外的其他組織器官,引起異位損害,如腹壁肌肉等引起病變。例如中東個別地區人群有吃生羊肝的習慣,那麼人的咽部就容易遭到寄生在羊肝膽管的蟲體的侵入,致使局部水腫及充血,出現耳聾及窒息吞咽及呼吸困難等症狀,即咽部肝片吸蟲病。臨床較常見於肺、支氣管、胃、胰、腹膜、腦、眼、膀胱等部位,常在術後檢獲蟲體而被確診。
二、診斷:
有生食水生植物及喝生水的病史,當患者出現如下症狀時,血沉加快,貧血、ALT和AST活力升高,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慢性期血清膽紅素增高,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顛倒,應該考慮肝片吸蟲病。若在糞便中查到蟲卵、剖腹探查、腹腔鏡活檢或其他組織病理檢查發現成蟲或蟲卵也可判定其患了肝片吸蟲病,不過一般要在感染後2~3月方可從糞便內查到蟲卵。異位寄生可找不到蟲卵;用肝片吸蟲成蟲抗原作皮內試驗、酶聯吸附試驗、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等,有輔助診斷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