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腦積水一般治療
一、西醫治療
1、本病主要手術治療,可分三類:
(1)去除阻塞原因的手術;
(2)減少腦脊液分泌的手術;
(3)腦脊液分流術。
2、術前顱內高壓明顯者可用脫水降顱壓治療。糾正腦水腫、降低顱內壓以20%甘露醇、速尿、地塞米鬆為主藥,甚至可使用人血白蛋白。
3、對症、預防感染、營養神經等治療。
嬰兒腦積水辨證論治
一、中醫療法
1、中藥:
1)腎氣虧損,證候表現:頭顱明顯增大,囟門寬裂,顱縫開解,麵色淡白,神情呆鈍,目無神采,眼球下垂呈"落日狀",頭大頸細,前傾不立,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脈弱、指紋淡青。嚴重者可見斜視,嘔吐,驚厥。
常用t:熟地、山t、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牛膝、鹿角膠(烊化)、當歸等。證見麵光白,形體消瘦,肢軟,神情呆滯者,加重熟地、鹿角膠、山t、當歸等t之劑量;證見頭大頸細,囟門移開,顱縫分離,頭圍迅速增大者,加重茯苓、澤瀉、牛膝等t之劑量;兼見眼球震顫,斜視或視力模糊,加枸杞子、菟絲子、決明子、菊花 。
2)腎虛肝亢,證候表現,顱縫裂開,前囟寬大,眼球下垂,白多黒少,目無神采,心煩不安,手足心熱,筋惕肉瞤,時或驚叫,口幹舌紅,脈沉細數,指紋紫紅。
常用t:熟地、山t、山茱萸、茯苓、澤瀉、龜版、鱉甲、知母、黃柏、阿膠(烊化)、白芍等。陰虛發熱者加玉竹、白薇;心煩不安者加琥珀粉、珍珠母;筋惕或驚叫加天麻、鉤藤、僵蠶;若腎虛髓熱,口幹舌紅,手足心熱者,可按《幼科發揮?胎疾》所提出的"腦者髓之海也,腎主骨髓,中有伏火,故髓熱而頭破,額顱大而眼愣小也,宜服地黃丸
3)熱毒壅滯,證候表現、頭顱日見增大,囟門高脹、顱縫合而複開,兩目下垂,發熱氣促、煩躁哭鬧、麵赤唇紅,或見兩目斜視,四肢痙攣、 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多弦數、指紋紫滯。
常用t:水牛角片(先煎)、生地、連翹、燈心草、牡丹皮、赤芍、桃仁、白茅根、薑汁等。如由痰熱壅結,胸悶欲吐,舌紅苔黃者,可用小陷胸湯加膽南星、石菖蒲、地龍、天竺黃、牛黃等;大便秘結、煩躁不安,可用涼隔散以清上焦壅熱。
4)脾虛水泛,表現證候,囟門寬大,顱縫開解,麵色淡白,精神倦怠,納呆便溏,腕腹脹滿,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細弱,指紋淡紅。
常用t:人參、白術、幹薑、製附子(先煎)、豬苓、茯苓、澤瀉、桂枝等。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便溏加車前子(包)、山t;嘔吐加半夏、竹茹、鮮生薑。
5)瘀血阻絡
表現證候,頭顱膨大,顱縫開解不合,青筋暴露,神情呆滯,或聾啞失語,智能低下,四肢癱瘓,唇舌發紫,或舌有瘀斑,脈弦或虛數,指紋色紫或隱青而淡滯。
常用t: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丹參、地龍、麝香、牛膝、茯苓等。方中麝香每用0.05克、1日2次、另衝服。抽搐者加鉤藤、僵蠶、天麻;驚悸煩躁者加琥珀、朱砂;四肢癱瘓者加製馬錢子、杜仲、桑寄生,黃芪等。
2、體針
取穴
主穴:百會透四神聰、三焦俞透腎俞、三陰交透複溜。
配穴:分型選取。
1)腎陽虛:患兒頭大,顱縫開裂,前囟飽滿,無嘔吐及落日征,肢體活動尚好,納食二便均正常。僅取主穴。
2)脾腎陽虛:患兒頭大,顱縫裂開,前囟飽滿,張力高,無嘔吐,落日征不明顯,腹脹便溏,神疲納可,四肢活動尚好。
加大椎、足三裏。
3)脾腎陰虛:患兒頭大,顱縫裂開,前囟寬大飽滿,張力高,麵色 白,頭額青筋暴露,神呆煩躁,體瘦頸細,嘔吐驚厥,落日征明顯。
加大椎、風池、風府、水分透中極、足三裏、陰陵泉透三陰交。
4)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按中醫辨證分型除腎陽虛外,餘均據症選配穴。針刺采取短時間中等度刺激的方法,輕撚轉慢提插,每穴撚轉3次,緊插慢提1次,如此3遍後出針。每次針畢加捏脊3遍,即由尾骶部捏至背肩部作一遍,手勢要輕而緩,或沿督脈和膀胱經用皮膚針輕度叩打3遍。每日1次,30天為一療程,停針3~5天續治。三療程無明顯效果者,宜改用它法。
3、體針
取穴
主穴:百會透四神聰、三焦俞透腎俞、三陰交透複溜。
配穴:分型選取。
1)腎陽虛:患兒頭大,顱縫開裂,前囟飽滿,無嘔吐及落日征,肢體活動尚好,納食二便均正常。僅取主穴。
2)脾腎陽虛:患兒頭大,顱縫裂開,前囟飽滿,張力高,無嘔吐,落日征不明顯,腹脹便溏,神疲納可,四肢活動尚好。
加大椎、足三裏。
3)脾腎陰虛:患兒頭大,顱縫裂開,前囟寬大飽滿,張力高,麵色 白,頭額青筋暴露,神呆煩躁,體瘦頸細,嘔吐驚厥,落日征明顯。
加大椎、風池、風府、水分透中極、足三裏、陰陵泉透三陰交。
4)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按中醫辨證分型除腎陽虛外,餘均據症選配穴。針刺采取短時間中等度刺激的方法,輕撚轉慢提插,每穴撚轉3次,緊插慢提1次,如此3遍後出針。每次針畢加捏脊3遍,即由尾骶部捏至背肩部作一遍,手勢要輕而緩,或沿督脈和膀胱經用皮膚針輕度叩打3遍。每日1次,30天為一療程,停針3~5天續治。三療程無明顯效果者,宜改用它法。
4、綜合法
1)取穴
主穴:分2組。1、水溝、支溝、四神聰、合穀、水分、陰交、中極、水道、陰陵泉、足三裏、三陰交、複溜;2、風府、風池、大椎、命門、腰俞、殷門、委中、承山、絕骨。
2)治法
每次取用1組,按患兒情況酌情加減。早期以點刺或作短時間的刺激為主,待適應後,四肢穴可留針20~30分鍾。每次刺針之前,先以皮膚針叩打夾脊穴,自上至下輕叩,直至皮膚潮紅。對尿少、囟門不縮小及肢冷者,用艾條回旋灸水分、陰交、關元穴,每次5~10分鍾。為加強效果,可在患兒頭部外敷中藥。針刺每日1次,30~5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0天。中藥隔日1敷。
外敷中藥製備:大戟10克、芫花10克、甘遂10克、商陸10克、冰片1克、麝香10毫克,共研細粉,以醋或凡士林調成糊狀配。
5、針灸
1)取穴
主穴:百會、關元、湧泉。
配穴:阻塞性腦積水加腎俞、脾俞;交通性腦積水加大椎、命門。
2)治法
均采取先針後重灸之法。主穴必取,配穴據不同症型而選。關元行補法,湧泉行瀉法,均於得氣後即出針;百會施平補平瀉法,留針1小時。配穴亦於得氣後取針。然後選穴施灸。其中,百會、湧泉必灸。用周氏灸架固定艾條,每穴均須灸完1支艾條,以穴區局部潮紅,不發泡為度。每日1次,3個月為一療程,停治1月後再進行下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