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龜頭炎一般治療
保持局部清潔,防止繼發感染;②滲液糜爛可選用3%硼酸水或0.1%雷夫奴爾濕敷;③非感染性亞急性期者可用皮質類固醇霜;④慢性期或幹燥脫屑可用四環素考的鬆軟膏;⑤感染明顯,發熱和淋巴結腫大,可全身應用抗生素,如頭孢氨苄,0.5g,口服3~4次/日,或氟嗪酸,0.2g,每日2次;③包皮過長者,待炎症消退後行包皮環切術。
包皮龜頭炎有潰瘍時可用1/5000高錳酸鉀液浸洗並敷以消炎軟膏。過敏性包皮龜頭炎須口服抗過敏藥物及外用考的鬆類軟膏。如因包莖或包皮水腫不能翻轉浸洗、引流不暢,經一般治療炎症仍不能消退時,可行包皮背切開術,以利引流。待炎症完全消退後再行包皮環切術。
包皮龜頭炎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本病常把其分為三型,即毒火鬱結型、濕熱生蟲型和肝腎陰虧型三種。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予以不同的治療。
(1)毒火鬱結型 可見包皮和龜頭紅腫,有紅斑、丘疹、水皰或潰爛,自覺疼痛,排尿不暢,伴有口舌生瘡,急躁易怒。這是由於毒火鬱結,不得宣泄所致。治療宜清熱、瀉火、解毒。常用方劑為導赤丹加減:黃連10g 黃芩10g 山梔子10g 木通10g生地10g 淡竹葉10g 澤瀉10g 大黃6g 生甘草10g 水煎服,每日1劑。
(2)濕熱生蟲型 可見龜頭部潮紅,起水皰或糜爛,陰莖疼痛;實驗室檢查可見白色念珠菌或滴蟲感染;多伴有陰部潮濕,陰部瘙癢,口苦,口粘,小便黃赤。這是由於濕熱之邪下注肝經,生蟲所致。治療宜清熱除濕,殺蟲止癢。常用方藥為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g 柴胡10g 黃芩10g 山梔子10g 車前子10g 澤瀉10g 木通10g 土茯苓30g 百部10g 貫眾10g 鶴虱10g
(3)肝腎陰虧型 可見包皮和龜頭有斑片或有肥厚,或硬化,一般沒有瘙癢和疼痛,可伴有腰酸、早泄等症狀。這是由於濕熱或濕毒傷及肝腎之陰所致。治療宜滋補肝腎為主。常用方藥為六味地黃湯加減:生熟地各10g 山萸肉10g 山藥10g 枸杞子10g 丹皮10g 茯苓20g 丹參10g 澤瀉10g 蒲公英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