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骨折一般治療
骶骨骨折西醫治療
一、手術治療:
1.一般治療原則
(1)無移位者:臥木板床休息3~4周後上石膏短褲起床活動;坐位時,應墊以氣墊或海綿等,以保護局部、緩解壓力。
(2)輕度移位者:局部麻醉後通過肛門指診將其逐漸複位,2~3天後再重複1次,以維持對位。
(3)重度移位:局部麻醉後通過肛門指診先施以手法複位,若無法還納,或不能維持對位,可酌情行開放複位及內固定術。
(4)合並骨盆骨折者:應以骨盆骨折為主進行治療,包括臥床(蛙式臥位)、雙下肢脛骨結節牽引療法、開放複位及內固定術等。
(5)骶神經受壓者:可先行局部封閉療法,無效時,則需行手術減壓。
2.幾種特殊類型的骨折及其處理
(1)伴有骶髂關節分離的骶骨縱行骨折:此種類型骨折或單側骶髂關節分離通常是骨盆環的前、後部雙重骨折的一部分,為前、後向同時遭受強大的擠壓暴力或車禍所致。一般均伴有明顯移位,因此其治療較為複雜。除少數病例可行開放複位及內固定外,大多數病例按以下順序行非手術治療。
①牽引複位:即在移位側行股骨髁部骨牽引,按體重的1/13~1/7重量持續牽引5~10天。在牽引3~5天時應攝片觀察複位情況,並調節牽引重量及床腳抬高高度,以保持人體平衡為原則。
②骨盆兜帶懸吊牽引:當X線片顯示骨折(或脫位)完全複位後即用兜帶將骨盆懸吊,以使骨折靠攏。其牽引重量以使骨盆離開床麵5~10cm距離為標準。
③石膏短褲固定:骨盆兜帶牽引5~7天,X線平片顯示分離的骨折端(或關節間隙)已恢複原位時,即可在石膏鐵架上行短褲石膏固定。
(2)骶骨上段橫形骨折:大多由直接暴力所致的骶骨高位橫形骨折,大多見於骶椎1~2和骶椎3~4處,其發生率在骶骨骨折中約占5%左右,在骨盆骨折中約為2%。其發生機製大多見於軀幹及髖關節屈曲而膝關節伸直、雙側膕繩肌緊張、骨盆處於固定而不能向前旋轉時,如果骶骨上部被重物打擊,即可造成骶骨橫形骨折。如果骨折線經過骶1~2交界處,則骶1和腰椎同時向前移位,一般稱為“創傷性骶骨滑脫”,由於骨折移位及骶管狹窄而可引起骶神經損傷,以致馬鞍區感覺障礙和部分臀肌癱瘓;如骶2~3神經受損,則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此種病例常伴有腰椎橫突骨折(多為受傷時腰方肌劇烈收縮所致),如腰5橫突骨折則說明髂腰韌帶斷裂。其他並發症包括腹膜後血腫、直腸破裂、皮膚挫傷壞死及腦脊液瘺等。
此種損傷的治療是依據骨折移位情況及骶神經是否受損而定,對伴發骶神經根損傷者,多需行手術治療,術中切除骶骨椎板以求獲得神經減壓。對移位明顯的骶椎骨折可考慮通過撬撥複位。非手術療法適用於無移位或是可以手法複位的輕度移位病例。
(3)骶骨下段橫形骨折:骶骨下段(骶4~5)的骨折大多由於直接暴力打擊或後仰跌倒坐於石塊、水泥板緣上所致。因為暴力通常來自後方,因此遠端骨折塊大多向前移位。
本型骨折的治療:
①無移位的骨折:隻需取蛙式位臥床休息2~3周,必要時可采用封閉療法止痛或服用長效止痛劑。
②有移位骨折:一般在局部麻醉下按肛門指檢的方法,用食指將骨折塊輕輕向後推壓而使骨折端複位。對手法複位失敗者,可考慮行切開複位和克氏針內固定術。
(4)合並腰骶關節脫位的骶骨橫形骨折:此種損傷甚為少見,主要表現為腰5椎板及腰骶小關節骨折,腰5以上向前移位。骶骨橫形骨折可見於各個節段,上段橫形骨折伴有兩側骶髂關節韌帶損傷者,可引起骶骨上部鬆動並向前傾倒;骶3~4骨折如伴有明顯的向後凸成角時,則稱為極不穩定性損傷,饒書城稱之為“浮骶”。
本型治療較困難,大多需開放複位及內固定術;可酌情選擇椎弓根釘技術 鋼絲固定結紮術。
(5)單純性腰骶關節脫位:此種損傷亦多因下腰段遭受來自後方的撞擊所致,且致傷暴力多較猛烈。此時除腰骶椎之間脫位(腰5椎體前移)外,大多伴有第5腰椎的關節突及椎弓根骨折;腰5~骶1椎節的椎間盤亦同時撕裂。此種情況稱為急性創傷性腰骶椎節滑脫,可伴有馬尾神經損傷。
本型損傷的治療應按“脊柱滑脫”施以手術療法,大多選用後路椎弓根螺釘固定 椎節間Cage內固定術。
(6)合並骶骨骨折的雙側骶髂關節脫位:本型損傷亦由於來自後方的直接強大暴力打擊所致,一般多伴有程度不同的骶骨骨折,甚至可有骨盆環斷裂。此時受累的骶骨整塊向前下方移位。在正位X線片上可見雙側髂骨升高而腰骶椎向下移位;對X線平片模糊不清難以判定者,CT檢查可清晰地顯示骶骨向前移位的方向及程度。
本型損傷輕者僅需臥床休息數天後(蛙式位)以石膏短褲固定即可;但對移位明顯且手法複位失敗者則需行開放複位及雙側骶髂關節融合術。
骶骨骨折辨證論治
一、中醫治療
祖國傳統中醫中藥,調理氣血,增強人體抵抗力,對促進骨傷的修複愈合有著獨特的療效。主要有四種治法:
1、運脾益氣法。中醫認為“脾者,運化之官”、“氣者,人之根本”。人的生長發育和各種功能活動都與“脾”和“氣”密切相關,不論什麼疾病都應重視脾胃的運化和元氣的調攝、培補。骨折手術對人體而言,是繼骨折損傷後的又一個極大的創傷,且手術對氣血的流通有很大的阻礙,所以骨折手術病人術後出現較多脾運不暢、氣滯濕阻的症狀,臨床上表現為麵黃不華、納少神疲、少氣懶言、口淡無味等症狀。此時,中醫辨證運用健脾化濕、補脾益氣的中藥,如藿樸夏苓湯、參苓白術散、歸脾湯可起到調理脾胃、增進食欲、增強體質的作用,加快切口與骨折的愈合。即使沒有明顯的症狀,適當服用一些這類中藥或者在食物中加入一些健脾益氣的飲片如黃芪、當歸、枸杞、米仁等也不無裨益。
2、養陰清熱法。骨折術後不僅耗氣而且損傷陰血,有些病人術後切口長期不愈,且有低熱、盜汗、多夢、五心煩熱等表現,可以采用滋陰清熱的方劑,如當歸六黃湯等。在平時飲食中可適當地多食用一些黑木耳、龜、鱉、棗仁等補血養陰安神之品。
3、和營通絡法。有些骨折刀口看上去已經閉合,但局部紅腫疼痛難消或骨折遲遲不愈合、生長不佳,是由於創傷導致局部氣血阻滯。根據中醫“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辯證理論,可以用理氣活血、和營通絡的方法以改善血液循環,消除腫脹疼痛,促進創傷愈合。臨床常用血府逐瘀湯、仙方活命飲等內服或者外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清熱解毒法。有時傷口遲遲不能愈合是由於病菌侵入,尤其是頑固的綠膿杆菌、陰溝杆菌,或是絕大部分抗生素耐藥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屎球菌等少見病菌。此時常見創口紅腫不愈,有膿液流出且經久不停。這時選用內服或外用清熱解毒的中藥也能有效地幫助控製感染,促進炎症的消退和吸收。臨床上常用的有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