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癰一般治療
乳癰西醫治療
藥物治療:
1.早期注射休息,暫停患側乳房哺乳,清潔乳頭、乳暈,促進乳汁排泄(用吸乳器或吸吮),凡需切開引流者應終止哺乳。
2.局部用25%硫酸鎂濕熱敷、理療。
3.早期可采用青黴素80萬~100萬U加1%~2%普魯卡因10ml溶於等滲鹽水10~20ml中,在腫塊周圍封閉注射。
4.全身應用抗生素。為防治嚴重感染及敗血症,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選用抗生素,必要時靜脈滴注抗生素。
手術治療:
一旦膿腫形成應及時手術,切開引流。淺表的小膿腫可在局麻下進行,大而深的膿腫應在靜脈麻醉下進行。在膿腫中央、波動最明顯處作切口,但乳房深部或乳房後膿腫可能無明顯波動感。切口要足夠大,以乳頭為中心呈放射方向,或沿乳房下皮膚皺褶處作弧形切口。進入膿腔後,用手指探查,打通所有膿腫內的間隔,以保證引流通暢。如屬乳房後膿腫,應將手指深入乳腺後間隙,輕輕推開,使膿液通暢流出。啞鈴狀膿腫,必要時可作對口引流。所有膿腫切開後應放置引流物,每日換藥。膿液應常規作培養與藥物敏感試驗。
乳癰辨證論治
乳癰中醫治療
(1)局部治療:
①如意金黃散以醋或白酒調成糊狀,粘敷病變局部。
②鮮蒲公英60~120g,蔥白30~60g,搗爛成糊狀,敷於患處,用繃帶或三角巾紮緊,每天換藥1次。
③三黃膏外敷: 三黃膏,即黃柏、大黃、黃芩各等份,研成細麵,用涼開水、蜂蜜或等量凡士林調成膏。
④芙蓉膏外敷:芙蓉膏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的作用。
配方1:用芙蓉葉研成細麵,用香油或茶葉水調,也可加等量凡士林調成膏。
配方2:芙蓉葉、大黃、黃柏、澤蘭葉各24g,冰片6g,共研細末,用黃酒調敷或用凡士林調為軟膏外敷。
(2)湯飲治療:
①鮮蒲公英250g,水煎服。
②細葉遠誌全草15~20棵,水煎服。
③鹿角粉3~9g,開水衝服。
④蒲公英、野菊花各9g,水煎服,每天1付。
⑤括樓牛蒡湯:熟牛蒡、生山梔、金銀花、連翹各9g,全括樓(打碎)、蒲公英各12g,橘皮、橘葉各4.5g,柴胡6g,黃苓9g。水煎服,每天1付。
⑥五味消毒飲:金銀花、蒲公英、地丁各30g,連翹、野菊花、板藍根、赤芍各15g。水煎服,每天1付。本方主要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祛淤作用,為控製全身中毒症狀的有效方劑。
⑦瘡瘍飲:山甲珠、皂刺、當歸尾、天花粉、陳皮各9g,乳香、沒藥各6g,金銀花、赤芍、蒲公英各30g,水煎服,每天1付。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軟堅作用。
⑧金銀花、蒲公英、括樓各30g,柴胡、黃芩、王不留行、青皮各15g,皂刺、赤芍、絲瓜絡各30g。水煎服,每天1付。
⑨全括樓1個(重100~200g),水煎服,並將藥渣趁熱敷於患處。
⑩牛蒡子葉30g水煎代茶飲,每天1付。用於乳汁淤滯期。
其他中醫治療:針灸治療急性乳腺炎,現代報道始見於五十年代初。但臨床資料最為豐富的則在八、九十年代。針灸、挑治、刺血、拔罐、腕踝針、火針等法,都有較好的效果。一般認為,病程愈短,針灸效果愈好,在24小時內治療更佳;病程過長或已化膿者,療效往往較差。就本文所收載的文章的病例統計,各種穴位刺激法對本病平均有效率達到95~98%左右。
[民間灸法]
1.艾火灸
取穴:肩井、乳根、內關、曲池、足三裏。
配穴:乳汁壅脹加膻中、少澤;頭痛發熱加合穀、風池。
灸法:艾條懸灸,每穴施灸5~10分鍾,每日1次。
2.隔蔥灸
取蔥白適量,洗淨後搗如糊膏狀,敷於患處,厚約0.2厘米。然後點燃艾條懸灸,每次施灸15~30分鍾,每日灸治1~2次,3次為一療程。
3.隔蒜灸
選取患處或鄰經俞穴,每次每穴施灸5~7壯,每日灸治 1~2次,3次為一療程。
[古代驗方]
(1)乳癰灸乳根(《神灸經綸》)。
(2)膺窗、臨泣(足)、神封、乳根、足三裏、下巨虛、下廉、天溪、俠溪,均治乳癰。乳妒灸兩手魚際14壯(《針灸資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