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綜合征一般治療
A-V綜合征西醫治療
一、治療
A-V綜合征的治療主要采用手術矯正,對A-內斜視和V-內斜視,如果合並有調節因素,應戴鏡矯正,對合並斜肌功能過強又有調節因素的患者,除戴鏡外,應及早行斜肌減弱術,消除旋轉斜視的幹擾,有利於雙眼視覺的建立。對合並弱視者,先治療弱視,使雙眼視力平衡或相近時方可手術。
A-V綜合征矯正手術方式有如下幾種。
1.水平肌肉加強或減弱術
單純水平肌肉引起者可以隻做內、外直肌的手術來解決斜位,原則是內斜A現象,應加強兩眼外直肌;外斜A現象,應加強兩眼內直肌;內斜V現象,應減弱兩眼內直肌;外斜V現象,應減弱兩眼外直肌。總之,A征行水平肌肉加強手術,而V征行水平肌肉減弱手術。
關於水平直肌加強或退後的手術量:Villaseea規定了每條直肌的手術量為內直肌後退5mm,外直肌截除8mm,外直肌後退9mm,內直肌截除10mm。並強調應盡量向後切斷所有節製韌帶,鬆解肌間膜,使整個肌肉能回縮至眶內,得到完全鬆弛。如果上下注視時斜度之差≥20°(35△)時,可考慮做3條肌肉手術。EOPHCT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1)內斜A現象:在向遠、向上注視時斜視角為5°~10°,向下注視時眼位正常者,則隻做1條外直肌截除10mm;如向近向下注視時斜視角5°~10°時,則需做2條外直肌截除10~12mm,或單眼內直肌後退5mm與外直肌截除8mm。
(2)外斜A現象:對於間歇性或交替性者可做兩條內直肌截除8mm;對於恒定性者,原眼位斜度25°~30°,向上向下注視時斜視度之差>10°~20°(20△~25△)時可做單眼內直肌截除8~10mm,外直肌後退8mm。
(3)外斜V現象:在看遠時斜視角達20°,向上注視時25°~35°與向下注視時15°~20°,則在同一隻眼上做內直肌截除6mm,外直肌後退6mm;在看遠時斜視角35°,向上注視時40°與向下注視時25°,則做兩眼外直肌後退術,並在非主眼上做內直肌截除8mm。手術應在4~6歲時進行,術後作正位視訓練。
(4)內斜V現象:做雙眼內直肌後退5mm,如為單眼斜視並有弱視者,僅對弱視眼做手術。應根據患者的視力、屈光狀態和斜視度靈活掌握手術量。一般內直肌後退4~5mm,外直肌後退7~8mm,內直肌後退少於4mm,外直肌後退少於6mm者效果不大。A-外斜做雙眼內直肌截除6mm,A-內斜做雙眼外直肌截除8mm。
2.水平肌垂直移位術
Knapp主張此種手術,認為水平肌垂直移位術後,改變了肌肉在鞏膜上的接觸弧與眼球轉動中心的關係,因此在一個垂直位注視方向,移位的肌肉與眼球的接觸弧增加了,而在另一相反的垂直位注視方向接觸弧減少了,這樣該水平位肌肉的內外轉動力,隨肌肉垂直移位而相應減弱了,從而使A-V現象得以矯正。該術式適應於垂直無過強或過弱及無上斜的病例。向上或向下移動水平直肌附著點,能大大加強後退或截除術對A-V現象的作用。手術方法有3種。
(1)A-現象應將兩外直肌附著點下移(A-內斜視),或將兩內直肌附著點上移(A-外斜視);V-現象應將兩外直肌附著點上移(V-內斜視),或將兩內直肌附著點止端下移(V-外斜視)。
(2)單眼的內、外直肌同時一個向上和一個向下移位來矯正A-V現象。本法多用於第2次手術或單眼嚴重弱視的病例。
(3)水平直肌後退或截除並向上、向下移位,如V-外斜視則行雙眼外直肌後退並上移,如原眼位斜度較大,在做後退加截除的同時並上下移位。總之,外直肌移向“A-V”字型的開口端,而內直肌移向閉口端。移位量一般為5~10mm即半個到1個肌腱寬度。肌肉附著點上、下移位半個肌腱寬度時可矯正上下15△~20△之差。
3.上、下直肌的加強或減弱手術
係利用上、下直肌的內轉作用來矯正A-V斜視。本法僅用於矯正A-V現象,而對原眼位的水平斜度不能矯正,尚需同時行水平肌肉的手術。方法是A-V外斜視行加強手術,即A-外斜視加強下直肌,V-外斜視加強上直肌;A-V內斜視行減弱手術,即A-內斜視減弱上直肌,V-內斜視減弱下直肌。關於加強或減弱的手術量,一般均為4mm。Parks主張將上下直肌手術分2次,用2種術式,如A-V內斜視第1次先行雙上直肌後退(A-內斜)或雙下直肌後退(V-內斜)術,如矯正不足第2次再行雙下直肌截除(A-內斜)或雙上直肌截除術(V-內斜)。A-V外斜視同樣分2次手術。
4.上、下直肌水平移位術
係利用上、下直肌附著點向鼻側移位可加強內轉力量,向顳側移位可減弱內轉的力量原理矯正A-V斜視的手術。此種手術僅能矯正眼球向上和向下注視時偏斜度之差,不能矯正水平位斜視,故尚需同時做水平位肌肉手術。方法是A-V內斜視,上下直肌應向顳側移位;而A-V外斜視上下直肌應向鼻側移位。移位量一般為5~7mm,可與上下直肌後退或截除術並用。
5.上、下斜肌加強或減弱
係利用上、下斜肌的外轉作用,行加強或減弱斜肌手術,來矯正A-V現象。本手術隻有在上、下斜肌確實過強或過弱時方可施行,否則術後將產生非手術眼的繼發性上斜或下斜或旋轉性斜視,需配合水平肌肉手術才能矯正眼位。方法是向正上方注視時斜度改變大者,做下斜肌手術,如V-外斜視應減弱下斜肌,A-內斜視應加強下斜肌。向正下注視時斜度改變大者,做上斜肌手術,如V-內斜視應加強上斜肌,而A-外斜視應減弱上斜肌,但對功能正常的上斜肌不應減弱,否則在向下注視時會發生旋轉性斜視。在同側眼的下斜肌功能正常或亢進時禁忌做上斜肌減弱手術,因為有些患者術後下斜肌功能將進一步亢進而產生繼發性V型斜視。總之,A-V外斜視要減弱上、下斜肌,A-V內斜視可加強上、下斜肌。斜肌手術為非定量性手術,下斜肌減弱術式一般為切斷、部分切除和後退術,加強術有前置術和折疊術。上斜肌的減弱術主要為鞘內斷腱術,加強術主要為折疊術和前移術。
6.直肌聯結術
崔國義1988年報道了應用相鄰兩條直肌聯結術加另一水平直肌減弱治療A-V綜合征11例,一次手術成功8例,2例欠矯,1例過矯。方法是V-外斜視行內直肌與下直肌聯結,V-內斜視行外直肌與上直肌聯結,A-內斜視行外直肌與下直肌聯結,A-外斜視行內直肌與上直肌聯結。此術單純內直肌1/3與上(下)直肌1/3聯結可矯正15△~20△偏差度,單純外直肌2/3與下(上)直肌1/2聯結可矯正20△~25△偏差度,內(外)直肌2/3與下(上)直肌1/2聯結加直接拮抗肌(外或內直肌)減弱4~6 mm可矯正30△~55△偏差度。
A-V綜合征辨證論治
A-V綜合征中醫治療
(1)風痰互結
證見突然出現目珠偏斜,兼有複視眩暈,惡心欲嘔,部分病人可有頭痛發熱,舌質淡苔薄白,脈浮弦。
治則:祛風化痰、舒筋通絡。
方藥:正容湯加減(經驗方)
羌活10克,防風6克,白附子10克,秦艽10克,僵蠶12克,製半夏12克,木瓜15克,膽星6克,丹參15克,全蟲6克,鉤藤10克,生薑3片,黃酒一杯為引。加減:頭痛加川芎、菊花,脾虛加黃芪、白術,消化不良加雞內金、砂仁。
(2)血虛挾風
證見目珠偏斜伴頭暈耳鳴,心悸失眠,麵色無華,唇舌淡白,脈細弱。
治則:養血祛風,舒筋活絡。
方藥:四物湯加味(經驗方)
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生地15克,白附子15克,僵蠶10克,木瓜12克,幹地龍10克,雞血藤15克。
(3)瘀血阻絡
證見目珠偏斜伴局部麻木疼痛,或針剌樣偏頭痛,日久不愈,舌質紫暗,脈弦澀。
治則:桃紅四物湯加減(經驗方)
桃仁10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當歸10克,絲瓜絡15克,牛膝15克,土元10克,幹地龍15克,鬱金10克,香附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