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一般治療
一、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西醫治療
(一)局部治療
據國內慢性化膿中耳炎膿培養,細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而且抗青黴素強的革蘭陽性菌不斷增多,用一般廣譜抗生素口服或靜注已難奏效,特別是中耳乳突粘膜下血管已瘢痕纖維化,局部血液內藥物達不到有效濃度,相反卻使細菌產生了耐藥性,故局部用藥反較有利。可取膿培養做藥敏,選用有效藥物,常用製劑和用法基本同急性化膿中耳炎。但僅適用Ⅰ或Ⅱ型慢性中耳炎。用藥前一定要清除外耳道膿痂,患耳朝上側臥,滴藥後取排氣置換法,推壓耳屏,最好用吸引器抽引幹淨,然後推壓藥液迫使進入鼓室乳突腔內,有的長期流膿的Ⅰ型中耳炎,經定期合理的治療後,1~2個月內即能痊愈。否則,用藥不當和不堅持每日定時滴藥,難能達到治愈目的。
(二)手術治療
1.慢性單純性及骨瘍性中耳炎
(1)去除周圍感染病灶
影響鼻通氣的鼻甲肥大、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應予手術切除和矯正,慢性鼻竇炎應進行根治,慢性扁桃體炎和增殖體肥大應予切除,尤其是小兒增殖體肥大和發炎,是中耳炎長期不愈的原因,切除後往往中耳炎也加速痊愈。
(2)鼓室成形術
為清除病變,重建聽力,50年代 Wullstein 及 Zollner曾創用鼓室成形術(Tympanoplasty),現已被後人廣泛應用。該氏於1956年將鼓室成形術分為五型:Ⅰ型(鼓膜修補術):適用於鼓室內無肉芽、膽脂瘤、骨質無病理變化者,鼓膜修補成功,聽力能顯著提高。Ⅱ型(上鼓室乳突鑿開術):適用於鼓膜邊緣部或鬆弛部穿孔,有肉芽及膽脂瘤,骨質有病理改變者。Ⅲ型(鳥聽骨式術):適用於病變輕重,聽骨鏈中斷而鐙骨完整者。清除病變組織,用殘留鼓膜或植皮與鐙骨粘著,建成一新鼓室或聽骨鏈成形,聽力即得以提高。Ⅳ型(全鼓室與小鼓室修建術):適用於全部聽骨破壞。手術清除病變後,用殘餘鼓膜或植皮,建成一圓窗與咽鼓管相通的小鼓室,使兩窗間音波阻力差增大,可改善聲音傳導以提高聽力。Ⅴ型(小鼓室加開窗術):適用於聽骨缺失,鐙骨被肉芽和瘢痕組織固定。除手術建立小鼓室外,再在水平半規管上開窗,使聲波經新窗傳入內耳,以提高聽力。
此五型有的涉及到鼓竇和乳突手術,內容含混不清。美國眼耳鼻喉科學院聽力保存委員會提出,鼓室成形術的定義應是一種清除鼓室疾病和重建聽覺機構的手術,僅包括鼓膜和聽骨修補,不應包括乳突手術。如涉及到乳突,應標明鼓室成形加乳突手術。國內鼓室成形術多采用Ⅰ、Ⅱ、Ⅲ、Ⅳ型,Ⅴ型者很少采用。通常Ⅰ型即為鼓膜修補術,Ⅵ型即為乳突根治術。
2.嚴重骨瘍性和膽脂瘤中耳炎手術
因患骨髓炎、肉芽及膽脂瘤等病變,應清除病變以達到幹耳為主,在可能條件下再改善聽力。有膽脂瘤者,必須徹底清除病變以預防發生顱內外並發症。現將代表性幾種手術介紹如下:
(1)鼓膜修補術
中耳炎幹耳1~2個月後進行。根據穿孔大小選擇修補方法。
①藥物燒灼補貼法
適用於穿孔在3mm以下者,局部用包寧液棉球作鼓膜表麵麻醉,亦可用1%利多卡因耳道皮下浸潤麻醉,用30%~50%三氯醋酸小卷棉子將鼓膜穿孔邊緣燒蝕成1~2mm白環,之後取消毒好的幹羊膜片、雞蛋內膜、蒜內衣、塑料薄膜或幹紙片等,塗以生物膠或甘油,貼在穿孔表麵,用酒精棉球堵塞外耳孔,亦可用小明膠海棉塊塞在穿孔內。1~2周後取下貼補片觀察,如穿孔邊緣不見肉芽,可再進行一次燒灼。因鼓膜表層為複層鱗狀上皮,具有較強的增殖再生能力,據Litton觀察,每日可自鼓臍向外周移行生長0.05mm,一般小穿孔燒灼2~3次即可修補成功。
②組織瓣膜移植修補術
適用於穿孔大於0.4cm者。移植材料種類繁多,經證實最好為自家中胚層組織,如顳筋膜、耳屏軟骨膜和乳突骨膜等。鼓膜移植分內植、外植和夾層移植等法。除小兒外一般采用局麻。用耳道浸潤麻醉後,在顯微鏡下用小刮刀或刮匙將穿孔邊緣上皮刮除2~3mm,如穿孔大、邊緣窄,可由穿孔邊緣向外耳道延長2~3mm,刮除耳道上皮,造成供皮創麵。取少許蘸有青黴素的明膠海棉顆粒墊在鼓室內,取備好的移植片貼敷在刮好的鼓膜表麵,外用明膠海棉填塞,為外植法。如將鼓膜穿孔內層粘膜刮去,將移植物片貼補在穿孔之內,為內植法。內外植入法效果相同,可根據術者習慣選用。夾層法最適用於邊緣部穿孔者,在靠近穿孔邊之外耳道於距鼓環外3~5mm處,環形切開皮膚及鼓膜邊緣表麵,取筋膜或骨膜片植入耳道皮下及鼓膜表層與纖維層之間,有利於愈合。
(2)聽骨鏈修複術
慢性中耳炎聽骨壞死很多,最常見的是砧骨長腳,術中應修複聽骨鏈。如砧骨長腳壞死,可將砧骨體下拉與鐙骨相接;如砧骨消失,應轉移錘骨長突與鐙骨連接,亦可做人工砧骨連接;如隻有鐙骨或足板,可做鳥聽骨和小鼓室成形。近年曾有不少采用異體聽骨及全聽骨鏈移植成功者,但取材不便,難能普遍推廣使用。
(3)上鼓室鼓竇鑿開術
於局麻或全麻下進行。耳內切口,將外耳道上方皮片連同鼓膜後份翻向前下,暴露上鼓室外側壁,用骨鑿或電鑽去除外側壁,開放鼓竇入口,暴露所有骨質破壞和膽脂瘤病變。清除所有壞死粘膜、肉芽,清除壞死的部分聽骨和膽脂瘤,剪去錘骨頭,衝洗止血後,將外耳道皮片拉回壓向鼓竇區,並可取顳筋膜或骨膜貼補於鼓膜穿孔之下,外用碘仿條填塞。此術亦稱改良性乳突根治術。
(4)鼓室切開術
在保留外耳道後上壁和鼓室的基礎上清除病灶,手術分為前後徑路和聯合徑路三種。
①前徑路法
病變僅限於上鼓室,而鼓竇正常者。耳內切口,將外耳道前後皮片翻向前下,暴露上鼓室壁,鑿開上鼓室,不打開鼓竇,僅清除鼓室前上及咽鼓管口病變,並進行鼓膜及聽骨成形術。
②後徑路法
耳後切口,完成單純乳突鑿開術,清除乳突和鼓竇病灶後,在顯微鏡下用電鑽自鼓竇向前下擴大,保留鼓溝及較薄的外耳道後骨壁,於砧肌短突與鼓索神經之間,用小鑽頭磨去麵神經隱窩後壁,暴露中鼓室的後上區,清理麵神經隱窩和圓窗周圍的病變,然後的情進行鼓膜和聽骨重建術。
③前後聯合進路
亦稱保留外耳道後壁的乳突鑿開術。1957年Jansen為了徹底清除病灶和改進聽力,倡用聯合徑路保留外耳道後骨壁法,治療Ⅱ或Ⅲ型慢性中耳乳突炎,但必須有過硬的顯微耳科手術技術,否則中耳炎難以治愈。據Jansen報道1000手術,膽脂瘤複發率為2.2%。
(5)乳突根治術 於全麻下進行,亦可試用局麻。乳突發育很小,用耳內切口,一般用耳後切口。暴露乳突,用電鑽或骨鑿將整個乳突病變小房去除,徹底刮除肉芽和膽脂瘤,如進行根治應擴大鼓竇,去除外側骨壁即斷橋,削底外耳道後骨壁至不低於砧骨窩水平,否則易損傷麵神經垂直段。在明視下手術,勿損傷腦膜板、乙狀竇板、麵神經和半規管。如疑有顱內並發症,即使骨壁完整,也應磨開骨板進行探查。如病變不重,外耳道皮膚正常,可將外耳道皮片由鼓竇處縱行剪開,分成上下兩瓣推向前方,亦可完全切除,然後清理鼓室病變,最好在顯微鏡下明社中進行。除保留鐙骨及圓窗口外,鼓室內壞死粘膜、肉芽、壞死聽骨、膽脂瘤及鼓膜張肌等,應予一並清除。如鼓室病變不重,聽力損失不大,咽鼓管功能正常,可望二期進行鼓室成形術者,清理病變組織時可以略有保守,否則病變均應清除幹淨,尤其是咽鼓管鼓口病變粘膜、肉芽,清除不盡往往是術後繼續流膿的主要原因。一般乳突根治術後,外耳道、鼓室、鼓竇及乳連成一大空腔,將保留的外耳道後壁皮片分成上下兩瓣翻向乳突腔內,固定在耳後軟組織上,另取大腿替爾皮片植於乳突鼓室腔內,外用碘仿紗條填塞。術後9~10日取碘仿紗條,用4%硼酸酒精滴耳,1~2周後即可幹耳。手術後遺留大空腔的缺點是,遇有冷熱空氣和水刺激可發生眩暈和頭痛。所植皮片很薄,供血不足,容易發生上皮剝脫,產生潰瘍,再度流膿,或上皮堆積形成膽脂瘤。為消除術後空腔,60年代曾盛行乳突腔填塞術,即主中保留完整的外耳道後壁皮膚,然後取附近帶蒂顳肌瓣和胸鎖乳突肌瓣填充幹乳突腔內,亦有用自體肋骨、髂骨移植,甚至充填異體骨者。經遠期隨訪,雖有個別骨頭感染脫落或肌瓣吸收,腔隙複現,還有少數複發膽脂瘤者,一般術後均無痂皮產生,很少再發生感染,仍有采用價值。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辨證論治
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中醫治療
1、 中醫療法:
1) 針灸
2、 中醫偏方:
1) 托裏消毒散。
黃芪20g,皂角刺6g,銀花10g,桔梗10g,陳皮10g,白芷10g,川芎109,白術10g,茯苓10g,黨參10g,澤瀉10g,石菖蒲10g,炙甘草6g。納差腹脹便溏者,加薏苡仁、砂仁;膿液粘黃、加黃芩、蒲公英、野菊花;膿液黃臭,加穿山甲、澤蘭、馬勃。
2) 知柏地黃湯。
知母12g,黃柏10g,熟地10g,淮山藥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木通10g,夏枯草10g,穿山甲6g,皂角刺6g,桃仁10g。偏腎陽方虛者,以附桂八味丸(《金匱要略》)合陽和湯(《外科全生集》)加減。附片10g,肉桂6g,熟地10g,淮山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鹿角膠6g,炮薑炭10g,麻黃6g,白芥子10g,紅花10g,山慈菇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