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核菌引起肺結核
屬放線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屬,其中引起人類結核病的主要為人型結核菌,牛型感染少見。最簡便的滅菌方法是直接焚毀帶有病菌的痰紙。結核菌生長緩慢,增殖一代需15~20小時,生長成可見的菌落一般需4~6周,至少亦需3周。
結核菌分為人型、牛型及鼠型等種類。前兩型(尤以人型,標準菌株H37Rv)為人類結核病的主要病原菌,人型與牛型菌形態相似,對豚鼠均有較強致病力,但人型菌對家兔免疫致病力則遠較牛型菌為強。人型菌可產生煙酸,而牛型菌的煙酸試驗多呈陰性。飲用未經消毒的帶有牛型結核菌的牛服,可能引起腸道結核感染。
二、肺結核感染途徑
呼吸道感染是肺結核的主要感染途徑,飛沫感染為最常見的方式。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患者(尤其是痰塗片陽性、未經治療者)的痰液。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噴啑時噴出的飛沫而受感染。小於10&mug的痰滴可進入肺泡腔,或因其重量輕而飄浮於空氣中較長時間,在室內通風不良環境中的帶菌飛沫,亦可被吸入引起感染。
感染的次要途徑是經消化道進入體內。少量、毒力弱的結核菌多能被人體免疫防禦機製所殺滅。僅當受大量毒力強的結核菌侵襲而機體免疫力不足時,感染後才能發病。
其他感染途徑,如經皮膚、泌尿生殖係統等,均很少見。
三、結核病的基本病理變化
人體免疫力及變態反應性、結核菌入侵的數量及其毒力,與結核病變的性質、範圍,從一種病理類型轉變為另一類型的可能性與速度均有密切關係。因此病變過程相當複雜,基本病理變化亦不一定全部出現在結核患者的肺部。
(一)滲出為主的病變
表現為充血、水腫與白細胞浸潤。早期滲出性病變中有嗜中性粒細胞,以後逐漸被單核細胞(吞噬細胞)所代替。在大單核細胞內可見到吞入的結核菌。滲出性病變通常出現在結核炎症的早期或病灶惡化時,亦可見於漿膜結核。當病情好轉時,滲出性病變可完全消散吸收。
(二)增生為主的病變
開始時可有一短暫的滲出階段。當大單核細胞吞噬並消化了結核菌後,菌的磷脂成分使大單核細胞形態變大而扁平,類似上皮細胞,稱:類上皮細胞。類上皮細胞聚集成團,中央可出現朗漢斯巨細胞。後者可將結核菌抗原的信息傳遞給淋巴細胞,在其外圍常有較多的淋巴細胞,形成典型的結核結節,為結核病的特征性病變,結核也因此得名。結核結節中通常不易找到結核菌。增生為主的病變多發生在菌量較少、人體細胞介導免疫占優勢的情況下。
(三)變質為主的病變(幹酪樣壞死)
常發生在滲出或增生性病變的基礎上。若機體抵抗力降低、菌量過多、變態反應強烈,滲出性病變中結核菌戰勝巨噬細胞後不斷繁殖,使細胞混濁腫脹後,發生脂肪變性,溶解碎裂,直至細胞壞死。炎症細胞死後釋放蛋白溶解酶,使組織溶解壞死,形成凝固性壞死。因含多量脂質使病灶在肉眼觀察下呈黃灰色,質鬆而脆,狀似幹酪,故名幹酪樣壞死。鏡檢可見一片凝固的、染成伊紅色的、無結核的壞死組織。
上述三種病變可同時存在於一個肺部病灶史,但通常有一種是主要的。例如在滲出性及增生性病變的中央,可出現少量幹酪樣壞死;而變質為主的病變,常同時伴有程度不同的滲出與結核結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