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陰溝腸杆菌是腸杆菌科腸杆菌屬的成員之一。該菌為革蘭陰性杆菌,菌體粗短,寬約0.6~1.1μm,長約1.2~3.0μm,有周身鞭毛(6~8條鞭毛),動力陽性,無芽孢,無莢膜,具有O,H和K三種抗原成分。其最適生長溫度為30℃,兼性厭氧,在普通培養基上就能生長,形成大而濕潤的黏液狀菌落,在血瓊脂上不溶血,在伊紅-亞甲藍瓊脂(EMB)為粉紅色且呈黏稠狀。在麥康凱(MacConkey)瓊脂上為粉紅色或紅色,呈黏稠狀。在SS瓊脂上若生長則呈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黏稠狀。在糖類發酵中:乳糖、蔗糖、山梨醇、棉子糖、鼠李糖、蜜二糖均陽性,不能產生黃色色素。鳥氨酸脫羧酶試驗、精氨酸雙水解酶試驗呈陽性,賴氨酸脫羧酶試驗、吲哚試驗陰性。
二、發病機製
陰溝腸杆菌可以通過人體皮膚上口直接侵入感染人體或通過侵入性操作(留置導尿管、靜脈穿刺、機械通氣等)所產生的通道入侵機體導致感染。此外,機體免疫力低下或長期應用抗生素導致機體菌群失調也容易導致陰溝腸杆菌感染發病。內毒素是陰溝腸杆菌的致病因子。除此之外,該菌對消毒劑及抗生素有強烈的抵抗能力,如果應用病菌敏感性低的抗生素則可出現對抗生素敏感的菌株被抑製,耐藥菌株大量繁殖,容易造成醫院感染細菌的傳播和引起患者發病。這也是漸增多的醫院感染的重要因素。陰溝腸杆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主要是產生產生ESBIs和Amp C酶,使抗生素藥物水解滅活,同時細菌體內青黴素作用靶位發生變性,導致藥物不能與之結合而喪失抗菌作用。由於第三代頭孢菌素的廣泛使用,容易篩選出高產Amp C酶的陰溝腸杆菌,導致耐藥菌廣泛傳播。所以在治療本病時應根據藥敏結果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