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學
梭狀芽胞杆菌為革蘭陽性厭氧杆菌,以產氣莢膜杆菌(魏氏杆菌)、水腫杆菌和腐敗杆菌為主要,其次為產芽胞杆菌和溶組織杆菌等,臨床上見到的氣性壞疽,常是兩種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梭狀芽胞杆菌廣泛存在於泥土和人畜糞便中,所以易進入傷口,但並不一定致病。氣性壞疽的發生,並不單純地決定於氣性壞疽杆菌的存在,而更決定於人體抵抗力 和傷口的情況,即需要一個利於氣性壞疽杆菌生長繁殖的缺氧環境。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傷口大片組織壞死、深層肌肉損毀,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損 傷,彈片存留、開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損傷,使用止血帶時間過長等情況,容易發生氣性壞疽。
發病機理
氣性壞疽的病原菌主要在傷口內生長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環引起敗血症。產氣夾膜杆菌產生α毒素、膠原酶、透明質酸酶、溶纖維酶和脫氧核糖核酸酶 等,紅細胞破壞引起溶血、血紅蛋白尿、尿少、腎組織壞死、水腫、液化,肌肉大片壞死,使病變迅速擴散、惡化。糖類分解產生大量氣體,使組織膨脹;蛋白質的 分解和明膠的液化,產生硫化氫,使傷口發生惡臭。由於局部缺血,血漿滲出,及各種毒素的作用,傷口內的組織和肌肉,進一步壞死和腐化,更利於細菌的繁殖, 使病變更為惡化。大量的組織壞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嚴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腎,造成局灶性壞死,引起這些器官的功能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