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內甲狀腺腫(或腫瘤) 胸內甲狀腺腫多因頸部甲狀腺的下極、峽部的腺瘤或結節,因重力作用、頸部的屈伸、吞咽活動以及胸腔內負壓的作用逐漸沿椎體前筋膜之前、氣管前筋膜之後,下降至縱隔內。因主動脈在上縱隔左側,所以下墜的甲狀腺多在右側,位於氣管前頸動脈鞘、無名靜脈及上腔靜脈之前,少數位於食管前後;有時亦可位於左上縱隔,將氣管推向右側;另一種是比較少見的胚胎發育異常,即迷走異位甲狀腺。在胚胎期甲狀腺、甲狀旁腺均來自第3、4鰓弓 (在鰓弓、鰓裂的內側)與心包大血管相鄰,若發育異常,異位迷走甲狀腺可與心包、大血管共同由頸部下降到胸腔內,位於上、下縱隔。若在上縱隔有纖維帶與頸部甲狀腺相連。有時可位於胸骨的後方或下方,氣管、食管後等處。
胸腺腫瘤 胸腺是免疫係統的一級淋巴樣器官,產生調節免疫性淋巴細胞與骨髓調節的淋巴細胞共同參與機體的免疫反應。並與自身免疫有關。如胸腺瘤表現的全身重症肌無力,即與免疫反應異常有關。妊娠、哺乳、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均可影響胸腺功能。
畸胎類腫瘤 本病的起因,目前多同意G.R.邁諾特提出的看法,即與胸腺、甲狀腺、甲狀旁腺有相同來源。可解釋腫瘤為多胚層組織的構成。過去多將這類腫瘤分為上皮囊腫、皮樣囊腫、畸胎瘤三種。上皮囊腫來源於外胚層組織;皮樣囊腫含有外和中胚層組織;畸胎瘤含有外、中、內胚層組織。在組織學上不能明確區分這三種腫瘤, 故名為畸胎類腫瘤。發生部位多在前上縱隔,突向一側,體積自鴿卵大小至滿一側胸腔,很少見於頸部、胸骨上緣、後縱隔,極少數見於支氣管內。
縱隔神經原腫瘤 此瘤來自施萬氏細胞、外胚層,多稱為施萬氏瘤。縱隔神經原腫瘤以神經纖維瘤、神經節細胞瘤及施萬氏瘤三者最常見。其他有惡性施萬氏瘤、交感神經纖維瘤、交感神經節細胞瘤、神經纖維肉瘤、神經母細胞瘤、副交感節細胞瘤、化學感受器瘤、嗜鉻細胞瘤等。縱隔惡性神經原腫瘤少見,良性與惡性之比為10:1,腫瘤部位多在後縱隔,上縱隔較下縱隔多見。後縱隔神經纖維瘤和施萬氏瘤來源於脊神經、肋間神經,位於脊旁溝。 縱隔淋巴類腫瘤及其他肉瘤 淋巴瘤位於中縱隔。分為霍奇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兩類,後者包括淋巴肉瘤和網狀細胞瘤等。其他縱隔肉瘤有纖維、脂肪和平滑肌瘤。霍奇金氏病是淋巴瘤的一種獨立類型。以腫瘤組織中找到裏德-斯特恩貝格二氏細胞(簡稱R-S細胞)為其特點,該細胞具有高度分葉核及多個大核仁的多染色體性巨大間葉細胞,是為霍奇金氏病特有的細胞組織形態。在病理上淋巴肉瘤分兩型,即淋巴母細胞型及淋巴細胞型淋巴肉瘤。網織細胞肉瘤分成熟和未成熟型。由其他組織構成的縱隔肉瘤有纖維、脂肪和平滑肌肉瘤等。縱隔淋巴係統腫瘤多惡性程度高、生長快、易轉移。纖維肉瘤生長慢,細胞分化不良者可惡變並向遠方轉移。平滑肌肉瘤及脂肪肉瘤惡性程度低。
縱隔血管瘤和淋巴管瘤 二者均少見,血管瘤多位於前、後上縱隔,淋巴管瘤多位於前縱隔和後上縱隔,左右胸部的生長位置大致相似。
先天性縱隔囊腫 包括心包囊腫、氣管囊腫及食管囊腫。心包囊腫係胚胎期組成心包腔的芽苞遺留的組織形成,多貼附於心包外壁,囊腫的壁薄而透明,內壁為間皮細胞,囊內含澄清液體。支氣管囊腫來自胚胎期前腸部位,隨支氣管和肺的發育進入胸腔內形成。囊壁被有假複層纖毛上皮,並有散在的平滑肌和軟骨。囊內含有黃血色粘液。常位於氣管隆突附近,可突出於前後或上縱隔,部位變化較多,惡變者極少。食管囊腫係胚胎期上消化道空泡末能互相融合而發生。囊腫的粘膜多是典型的胃粘膜,部分有分泌酸的功能。外壁與食管壁相似,由環縱兩層平滑肌組成。囊腫肌層與食管肌層多融為一體,無明顯界限,肌層外麵無漿膜,與食管間一般無瘺道通連。
急性縱隔炎 各種原因感染後引起的急性縱隔結締組織化膿性炎症。如胸部貫通性外傷、食管或氣管破裂、穿孔。食管、氣管鏡檢查穿孔,以及食管癌潰瘍穿孔等。手術後感染,食管術後吻合口瘺,腹膜後感染向上延至縱隔,口腔頸部感染向下蔓延,均可引起縱隔炎。 慢性縱隔炎病因不明。據文獻報道,結核、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化膿性感染、組織包漿菌病、放線菌病、放射治療、梅毒等均可引起此病,多數由非特異性炎症造成。慢性縱隔炎是造成上腔靜脈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是該病的晚期表現。 縱隔疝 原因是一側胸腔內壓大於對側,壓力大的一側壓迫縱隔疝入薄弱的一側。如一側肺大泡、高壓氣胸、大量胸腔積液、巨大肺囊腫和肺腫瘤等推擠。或發生膈疝的一側因胸腔病變引起嚴重纖維收縮、肺不張或該側全肺切除後,可牽拉健側,產生縱隔疝。縱隔疝與縱隔移位不同。但二者常同時存在。縱隔移位是由於病側壓力大或病側廣泛的纖維收縮推移或牽拉,使整個縱隔器官向另一側移位。 縱隔氣腫 縱隔胸膜結締組織間隙充有氣體為縱隔氣腫,是一個體征而非單獨疾病。多因肺泡破裂,氣體由肺間質氣腫的血管周圍間隙逐漸侵入縱隔;也可因肺髒層胸膜及縱隔胸膜破裂,氣體進入胸膜造成的氣胸、氣管、支氣管或食管穿孔,氣體由管壁外間隙進入縱隔。縱隔的氣體可繼續沿脊柱前筋膜間隙、氣管、大血管周圍間隙上行至頸部,形成頸部皮下氣腫;或因氣體脹破縱隔胸膜進入胸膜腔造成氣胸。此外,胃腸破裂,氣體經腸係膜、後腹膜間隙上行至縱隔;也可由發生在頸部的皮下氣腫下竄至縱隔;使用人工呼吸器壓力過高、人工氣腹手術後腹膜注氣均可形成縱隔氣腫。外傷時,如食管、氣管刺傷、胸部閉合損傷導致的氣管、支氣管、食管斷裂, 氣體進入縱隔;醫原性外傷,如內腔鏡檢查、氣管切開時,也可使氣體溢入皮下擴散至縱隔,引起縱隔氣腫。縱隔氣腫症狀的輕重可因氣量多少、有無繼發感染而異。單純縱隔氣腫可有氣短、胸悶、呼吸不暢等。因外傷伴發高壓氣胸、內出血可有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