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觀察學習假設
根據學習理論,觀察是導致焦慮的條件性刺激。由於原初的焦慮-誘發刺激聯結(無條件反射),經過觀察和思維的激發,而獲得了實際的焦慮。這樣,事實上,個體就已經習得了一個新的驅力。雖然強迫可以基於不同的途徑習得,但是,一旦獲得之後,個體便發現借助於強迫觀念的一些活動可以幫助減少焦慮,每當發生焦慮的時候,采用強迫的方式,個體的焦慮便得到了緩解,這種結果強化了個人的強迫。並且,因為這種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驅除了個體的獲得性內驅力(焦慮),因而逐漸地穩定下來,成為習得性行為的一部分。
二、係統家庭假設
這種假設認為,病症表達了係統的破壞,而這個係統存在於人際關係當中,成員之間的互動結成了一定的係統。在這裏,個體的行為是由於他人的行動影響所致,反過來,他也會以一種循環的方式去影響他人。這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係,沒有明確的頭和尾,主要依據"彼此吸引"的原則來進行互動。
三、Rachman-Hodgson假設
Rachman &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過去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導致強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個方麵的共同作用。1.遺傳因素;2.情緒失調;3.社會性學習;4.對於特殊經驗的學習。他們假定,強迫症是一個連續變化發展的行為模式,由於上述幾方麵在不同情況下的相繼作用,導致個體最終演變成強迫症。
四、精神分析學說
弗洛伊德認為強迫症是病理的強迫性人格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於防禦機製不能處理 強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慮,於是產生了強迫性症狀。
五、條件反射
巴甫洛夫以大腦皮層孤立的病理惰性興奮灶來解釋本症的生理機製。
六、素質特別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約2/3的強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強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現為:力圖保持自身和環境的嚴密控製,他們注重細節,做任何事都力求準確、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 、"不安全" 和"不確定"的感覺。他們或者表現為循規蹈矩,缺少決斷,猶豫不決,依賴順從;或者表現為固執倔強,墨守成規、寧折不彎及脾氣急躁。
七、社會心理因素是強迫症重要的誘發因素
諸如由於工作、生活環境的變遷,責任加重,處境困難,擔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於喪失親人,受到突然的驚嚇等等。有些正常人偶爾也有強迫觀念但不持續,但可在社會因素影響下被強化而持續存在,從而形成強迫症。
八、遺傳在本病發生可能起一定作用
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強迫症的患病率為5%-7%,比群體的發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屬強迫性人格者也較多。
九、生化研究
提示5-羥色胺(5-HT)係統功能增強與本症發病有關,因此5-HT再攝取抑製劑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伏草胺等,都對強迫症有較好的療效。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症與抑鬱症的發病存在連鎖關係,如本症患者有25%-40%對氟美鬆抑製實驗(DST)不抑製,部分患者多導睡眠圖顯示快速動眼睡眠(REM)潛伏期縮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