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現壓痛,請高度重視,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局部靜脈壓痛鑒別診斷
血栓性靜脈炎主要分為血栓性淺靜脈炎和血栓性深靜脈炎兩種,前者又分為肢體血栓性淺靜脈炎、胸腹壁靜脈的淺表性血栓性靜脈炎和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等。後者又分為小腿肌肉靜脈叢血栓性靜脈炎和髂股靜脈與膕靜脈血栓性靜脈炎。臨床當根據不同特點仔細診斷。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以下的分類和臨床表現:
1、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人訴述小腿腫痛,不能行走。檢查小腿部的疼痛和壓痛以及小腿輕度腫脹,Homans征呈陽性反應。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又稱為周圍型深靜脈血栓形成。原發於小腿肌肉靜脈叢的血栓形成,是手術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好發部位,由於範圍較小,常不影響血液回流,激發的炎症反應程度較輕,臨床表現不明顯,據Kakkar報道,約30%可在72h內自動消溶,45%持續轉變為機化,25%自近段蔓延,累及主幹靜脈,亦有並發肺栓塞的危險。
2、髂股靜脈血栓形成,病人訴述全下肢腫痛,發脹,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原發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位於髂股靜脈,發病率低於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左側多見,為右側的1-8倍,究其原因,為左髂總靜脈解剖上受右髂總動脈的壓迫及腔內的結構異常所致,1965年Cocket等將此類病變分析後首次提出了“髂靜脈壓迫綜合征”的概念。此病臨床症狀明顯,起病驟急。有疼痛和壓痛,血栓在髂股靜脈內激發炎症反應,可產生局部疼痛和壓痛。有的病人在股三角區,常可捫到股靜脈充滿血栓所形成的條索狀物。腫脹常很明顯,一般大腿或小腿周徑與健側相差數厘米。有的可見代償性淺靜脈曲張。體溫升高但多不超過38.5℃。
2)繼發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又稱為混合型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起源於小腿肌肉靜脈叢,上行蔓延,累及髂股靜脈。此病具有下列臨床特點:起病方式大都隱匿。症狀開始時輕微,直到髂-股靜脈受累,才出現典型症狀,因此實際病變期比症狀期長。足靴區營養性變化。
3)股青腫:最嚴重的類型,無論是原發性或繼發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隻要患肢整個靜脈係統包括潛在的側支在內幾乎全部處於阻塞狀態,同時引起動脈強烈痙攣者,即形成股青腫。起病驟急,全身反應嚴重,體溫多超過39℃,典型症狀在患肢表現為廣泛性明顯腫脹,皮膚緊張、發亮而呈紫紺色,可伴有水泡檢查發現患肢皮溫明顯降低,足背、脛後動脈搏動減弱。
3、肺動脈栓塞的臨床表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可有1~10%的患者並發肺栓塞,致命性肺栓塞占0.5%~2.0%。典型的可有三大症狀(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咯血)和三大體征(肺囉音、肺動脈瓣區第二音亢進、奔馬律),但僅有15%的肺動脈栓塞患者有以上臨床表現。最常見的症狀是呼吸急促,少數患者可有明顯的紫紺,巨大的肺栓塞可發生嚴重的心源性休克甚至瘁死,但多數肺動脈栓塞的患者缺乏特異的症狀。
局部靜脈壓痛應該如何預防?
對久病臥床者,應鼓勵多在床上作下肢的主動活動,必要時下肢可穿長統彈力襪。術後的病人要早期下床活動。長期臥床而又需靜脈補液者,應盡量避免輸入對靜脈有刺激性的溶液,並應經常更換注射或輸液的部位,或作深部靜脈插管輸入。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常與手術的關係最密切,因此在預防上,特別是施行下腹部、盆腔、下肢人工關節置換等大型手術的病人,可采用以下預防措施:
1、術後抬高下肢,做膝、踝關節的伸屈活動或下肢的按摩。
2、穿有節段壓力差的彈力襪,減少下肢血液的滯留。
3、采用節段充氣的氣囊腳泵,外型呈長筒靴樣的可節段充氣的氣囊,包裹雙下肢後,讓小腿和大腿間歇地受到外來充氣壓迫,使下肢的血液有節律的回流。
4、前期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每12小時皮下注射5000單位)以降低血粘度,能有效的降低術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