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壓痛點椎旁或棘突壓痛,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致。
(2)頸椎活動範圍即進行前屈、後伸、側屈及旋轉活動的檢查。神經根型頸椎病者頸部活動受限比較明顯,而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動時可出現眩暈。
(3)椎間孔擠壓試驗:讓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臂背側,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在神經根症狀較重者則雙手輕壓頭部即可出現疼痛、麻木表現或加劇。
(4)椎間孔分離試驗:對疑有根性症狀者,患者坐位,雙手托住頭部並向上牽引,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則為陽性。
(5)神經根牽拉試驗.又稱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坐位,頭轉向健側,檢查者一手抵住耳後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即為陽性
(6)霍夫曼民征檢查右手輕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夾住其中指,用拇指叩擊中指指甲部,若出現陽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則說明預部脊髓、神經損傷。
(7)旋頸試驗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病人坐位,做主動旋轉頸部活動,反複幾次。若出現嘔吐或突然跌倒,即為試驗陽性,提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8)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於了解病變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現的感覺障礙可確定病變頸椎的節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現,出現麻木時已進入中期,感覺完全消失已處在病變的後期。
(9)肌力的檢查頸椎病損傷神經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經支配則肌力可為零。根據各肌肉支配的神經不同可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及節段。
頭頸部活動受限的鑒別診斷:
1.須與上頸段椎間盤綜合征鑒別的病症:枕寰關節和寰樞關節扭傷或半脫位常可引起與上頸段椎間盤綜合征相同的臨床表現。患者年齡較小,或有或無損傷史,常訴嚴重頸痛,向一側頭皮放射,可至額部。頸項僵硬,椎旁肌痙攣,不能點頭轉頸,常呈斜頸畸形。椎旁肌和“風池穴”處有壓痛,但無上肢疼痛和體征。X線攝片正常,或從張口位中見到寰樞關節半脫位。這些征象常見於“落枕”,在兒童則為頸椎自發性半脫位。所謂“落枕”是上頸段因睡眠姿勢不佳,而發生的半脫位或關節扭傷所引起的椎旁肌痙攣。但在中年以後,尤其對累發性“落枕”,應懷疑上頸段椎間盤退變。
2.須與根型頸椎病鑒別的病症:由於根型頸椎病多見於下頸段,表現為臂叢神經痛,故須與胸廓出口處、肩、肘部的病症,以及神經根炎等鑒別。
(1)前斜角肌綜合征或“胸廓出口綜合征”:臂叢的遠側幾根神經根,尤其T1神經根,可在胸廓出口處被擠壓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與第一肋之間。如有頸肋或纖維束帶從頸椎,發出,則胸;神經根和鎖骨下動脈將被提起而遭壓迫。病人有前臂內側疼痛和感覺消失(頸8或胸1皮區),手部發涼、發白或發紫,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等。從X線正位片可以見到頸,橫突較長,或有頸肋。
(2)鎖骨上腫物或Pancoast腫瘤:少見,多起源於鎖骨上窩肺尖部肺癌。病人一
側上肢有根性病,以及頸5、6神經分布區的感覺異常或消失。頸8,胸1有時也累及,引起手的內在肌的萎縮和Horner綜合征。從X線片上可見到肺尖部有一不透光的區域。以及胸椎2的破壞。
(3)肩痛和肩部疾患:下頸段椎間盤綜合征常有肩痛、肩部肌肉痙攣、肩的外展活動受限等征象,因此須與肩部疾患鑒別,如肩鎖關節炎、肩峰下滑囊炎、肩周炎、同上肌撕裂等。但肩部疾患並無頸痛和陽性X線征象。如仍難於鑒別,可作頸交感神經節阻滯。如“凝肩”由頸椎病引起,則神經節阻滯後,肩即可活動自如。
(4)神經根炎:在病毒性神經根炎,疼痛沿神經根的分布放射,發病後肌肉迅速萎縮,沿著肌肉和神經有嚴重壓痛。另一情況為神經痛性肌萎縮症(Spillian病),上肢嚴重疼痛而無力,但在數月內即逐漸恢複。仔細檢查常是某一特殊神經受累,尤其支配前鋸肌的神經。
(5)心絞痛:頸椎病有左側上肢尺側疼痛和胸大肌區疼痛者,常可設為心絞痛,但在壓病區注射普魯卡因後,疼痛即消失。心絞痛者胸廓無壓痛點,心電圖有改變。服用硝酸甘油脂可止痛。
(6)風濕病:常可有頸肩痛、頸部活動受限等症狀,但為多發,無放射性疼痛,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明顯療效。
3.須與脊髓型頸椎病鑒別的病症:需要鑒別的病症很多,有的可從X線攝片上鑒別,例如頸椎或枕骨部的先天性畸形、頸椎骨折脫位、自發性襄樞關節半脫位、頸椎結核或腫瘤;有的可從腰穿中蛛網膜下腔的暢通情況來鑒別,如原發性側索硬化症、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等均無蛛網膜下腔梗阻現象。須要鑒別的有;
(1)脊髓腫瘤:可有頸、肩、枕、臂、手部疼痛或感覺障礙,同側上肢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害,下肢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鑒別點:①從X線平片上可以看椎間孔增大,椎體或椎弓有破壞。②脊髓造影顯示梗阻部呈倒杯狀。
(2)枕骨大孔區腫瘤:鑒別點:①脊髓造影的梗阻較高,造影劑不能進入顱腔。②晚期可有腦壓升高,出現眼底水腫等症狀。
(3)粘連性脊髓蛛網膜炎:可有脊神經前根、後根或脊髓傳導束症狀。鑒別點:①腰椎穿刺檢查中可有完全或不完全梗阻現象。②脊髓造影時,造影劑難於通過蛛網膜下腔,並呈蠟淚狀。
(4)脊髓空洞症:鑒別點:①好發於年輕人,20~30歲。頸胸段多見。②有明顯的、典型的痛覺和其他深淺感覺分離,溫度覺的減退或消失,尤為突出。③CT和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脊髓病變。
4.須與椎動脈型頸椎病鑒別的病症:在各型頸椎病中,椎動脈型相當多見,其發病率僅次於根型。一側或雙側椎動脈第一、二、三段都可扭曲、被壓,並且受到頸交感神經的影響,發生痙攣,引起不同程度的椎動脈供血不足,而椎動脈所供應的組織有除額頂二葉以外的整個大腦,以及小腦、間腦、腦幹、脊髓等中樞神經係統,又供給內耳和眼,因此它的症狀和體征千變萬化,不能一概而論,它所需要鑒別的病症也很多。本節所述隻是一些簡單的病症。
(1)內耳疾患:可以是內聽動脈栓塞,突發耳鳴、耳聾、眩暈,症狀嚴重而不減。也可為美尼爾綜合征,有頭痛、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眼震、脈率減慢、血壓下降。鑒別點:常與過度疲勞等因素有關,而非由頸的活動所誘發。
(2)眼源性眩暈:由屈光不正等因所致。鑒別點:閉目時眩暈消失,有屈光不正,眼源性眼震陽性等。
(3)動脈硬化症:鑒別點:①高血壓病史。②椎動脈造影。
(4)胸骨後甲狀腺腫:壓迫椎動脈第一段。鑒別點:椎動脈造影。
(5)其他:如貧血或長期臥床後引起的眩暈及神經官能症等。
頸椎病的預防
(一)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複發。
(三)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餘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五)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七)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八)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九)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麵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