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多數為輕症,症狀同一般甲亢,甲狀腺輕度腫大,質硬,無血管雜音及震顫,可見多食、消瘦、畏熱、急躁等典型的甲亢症狀,一般無突眼和局限性粘液水腫體征。實驗室檢查血清T3、T4、rT3 均增高,其中以T4增高最明顯。促甲狀腺激素釋放(TRH)興奮試驗低或無反應。甲狀腺攝131碘率明顯降低,甲狀腺顯像顯影差。
甲亢診斷時特別注意怕熱、多汗、激動、納亢伴消瘦、靜息時心率過速、特殊眼征、甲狀腺腫大等症狀。如在甲狀腺上發現血管雜音、震顫,則更具有診斷意義。
甲狀腺功能試驗
患者多數為輕症,症狀同一般甲亢,甲狀腺輕度腫大,質硬,無血管雜音及震顫,可見多食、消瘦、畏熱、急躁等典型的甲亢症狀,一般無突眼和局限性粘液水腫體征。實驗室檢查血清T3、T4、rT3 均增高,其中以T4增高最明顯。促甲狀腺激素釋放(TRH)興奮試驗低或無反應。甲狀腺攝131碘率明顯降低,甲狀腺顯像顯影差。
甲亢鑒別診斷時須考慮以下疾病:
①單純性甲狀腺腫:除甲狀腺腫大外,並無上述症狀和體征。雖然有時131I攝取率增高,T3抑製試驗大多顯示可抑製性。血清T3,rT3均正常;
②神經官能症;
③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狀腺結節:掃描時放射性集中於結節處,經TSH刺激後重複掃描,可見結節放射性增高;
④其他:
——結核病和風濕病常有低熱、多汗心動過速等,以腹瀉為主要表現者常易被誤診為慢性結腸炎。
——老年甲亢的表現多不典型,常有淡漠、厭食、明顯消瘦,容易被誤診為癌症。
——單側浸潤性突眼症需與眶內和顱低腫瘤鑒別。
——甲亢伴有肌病者,需與家族性周期麻痹和重症肌無力鑒別。
預防:
1.采用適宜的碘攝入量,理想的碘攝入量既能預防地方克汀病和地方性甲腫的發生而又不至於過高而造成IIH。WHO,UNICEF,ICCIDD根據不同人的碘營養要求以及食鹽加碘後出現的IIH,建議人群碘的日攝入量如下:0~1歲50μg;2~6歲90μg;7~12歲120μg;12歲以上150μg;孕婦及哺乳期婦女200μg。建議食鹽加碘的濃度以20~40mg/kg為宜,即學齡兒童的尿碘平均水平保持在100~200μg/L,這個加碘量使IIH的發病率降至最低水平(並非消失)。尿碘高於200μg/L屬大於適宜量,但對某些結節性甲腫的病人IIH的發病率可能會增高;當尿碘大於300μg/L(特別是大於500μg/L)則肯定會使碘甲亢的發病率升高。
2應當滿足特定人群對不加碘食鹽的需求,即:對患有其他甲狀腺疾病或其他不宜服用碘鹽的病人,應該購用非碘鹽,每個社區應當有出售非碘鹽的商店(這在食鹽加碘條例中有明確規定)。
3.對高碘地區,經衛生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論證後,報省政府批準後,停用碘鹽。
4.雖然認為在非流行地區,有甲狀腺腫的患者暴露於碘後可能增加甲亢的發生。建議在此類病人使用含碘藥物應小心。但這種危險可能被誇大,盡管甲狀腺結節發病率很高,而且每年有數百萬的造影進行,但流行病研究並未顯示甲亢發病增加。因此,甲狀腺腫並不是含碘藥物和造影劑使用的禁忌證。
5.對碘鹽進行嚴格的日常監測,使用的鹽碘濃度在15~20mg/kg,根據監測結果應調整碘鹽生產時的加碘濃度,以避免碘不足或碘過多,即采取適宜的和不斷調整的碘幹預措施,既要滿足人群對碘的需求,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IIH的危險性。
6.提高對碘甲亢的認識。碘甲亢的發生與功能自主性結節有關,而“自主性”的形成是長期缺碘所造成的,在補碘後才表現出甲亢;因此碘甲亢是碘缺乏病的表現形式之一,是IDD防治中不可避免的。鑒於碘甲亢是一過性,一般於碘鹽防治幾年後(3~5年)逐漸下降至加碘前的水平;而碘缺乏的危害已成為全民的公共衛生問題,它影響下一代的腦發育而事關民族的素質和社會的進步,因此碘缺乏的防治仍是當前工作的重點,碘性甲亢的預防和處理也不容忽視。當對於碘甲亢特別關注時,決不應延誤、放棄或停止碘鹽防治計劃的實施。
預後:
1.Graves病人停藥後,補碘者比不補碘者更容易引起甲亢複發。
2.碘缺乏地區碘甲亢患者停藥治療後一般不容易複發。
3.碘甲亢中約1/2的患者經治療停藥後可自愈。